当期目录

    2019年 第36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19-02-28
    研究报告
    2011—2017年实验动物遗传质量评价能力验证结果分析
    王 洪, 魏 杰, 付 瑞, 巩 薇, 项新华, 岳秉飞
    2019, 36(01):  1. 
    摘要 ( )   PDF (7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分析2011—2017年实验动物遗传质量评价能力验证计划的结果,旨在发现各实验室在实验动物遗传质量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了解我国实验动物质量控制的发展趋势。方法 按照ISO/IEC17043实施6次能力验证计划,统计各实验室检测能力的变化,对所有参加实验室的能力给予评价。结果 全国各实验室累计57次参加了2011—2017年的6次能力验证活动,整体满意率为82.5%。6次能力验证活动的满意率分别为60.0%、80.0%、90.0%、80.0%、90.9%和81.8%,个别实验室出现多次不满意结果。结论 通过开展能力验证活动,全国实验动物检测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得到提升,为我国实验动物质量检测评价体系的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深Ⅱ度烫伤后小型猪皮肤愈合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邱 波, 王 艳, 郑晓霞,张海静, 张 鑫,王凤乾, 胡建廷
    2019, 36(01):  5. 
    摘要 ( )   PDF (121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猪深Ⅱ度烫伤模型,观察皮肤在不同时间点修复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方法 通过使用恒温烫伤仪制备小型猪皮肤深Ⅱ度烫伤创面。分别在第1、3、7、14、21、28天观察皮肤创伤愈合的肉眼形态学变化并进行创面愈合率的测定,根据皮肤组织愈合的规律及实验的可操作性,选择性地在第1、14、28天取样,利用HE、Masson染色及免疫组化CD31染色的方法观察皮肤在不同时间点修复的动态病理学变化。结果 通过对创面愈合率的测定,雄性猪与雌性猪相比,雄性猪烫伤创面的愈合速率较快。烫伤后皮肤组织经不同染色方法证实损伤已累积到真皮深层,达到深Ⅱ度烫伤的标准。在随后选择的第14天和28天,损伤后皮肤组织分别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组织修复。深Ⅱ度烫伤28 d后,小型猪皮肤已经基本愈合,但皮肤组织还未完全成熟。除表皮各层相对成熟外,真皮层内还未完全形成瘢痕组织。结论 雄性猪与雌性猪相比,雄性猪烫伤创面的愈合速率较快。
    GLP屏障环境动物实验室SD大鼠标准生物学指标的建立
    王丽芳, 代宝强 ,谭余庆, 刘 婷, 王 洋
    2019, 36(01):  10. 
    摘要 ( )   PDF (10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中药安全评价中心(GLP)屏障环境动物实验室的正常SD大鼠在长期毒性试验中的生物学指标,为以后研究人员提供参考指标。方法 收集长期毒性试验的10批次正常对照组SD大鼠,正常饲养,每周测定一次体质量增长及摄食量,在第3、6个月及恢复期结束时各测定一次脏器指数、血液和生化指标。结果 雄性SD大鼠的摄食量较高,体质量呈线性增长趋势,高于雌性,雄性大鼠的脏器指数有所下降,表明雄性大鼠生长发育、饲料利用率比雌性大鼠快,血液和生化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 这些正常数据指标可为以后GLP屏障环境动物实验室的大鼠试验提供参考指标。
    妇糜康阴道栓长期给药对家兔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孟 莉, 向绍杰,刘小虎,宋达夫,张慧颖,贾天柱
    2019, 36(01):  17. 
    摘要 ( )   PDF (10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妇糜康阴道栓长期给药对家兔血液生理生化学的影响,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妇糜康阴道栓浸膏粉以8.586、2.856、0.952 g/kg体质量剂量,每天阴道给药1次,连续6个月,对其进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检查。结果 妇糜康阴道栓给药6个月后,妇糜康阴道栓浸膏粉8.568 g/kg剂量组家兔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压积与赋形剂对照组比均明显增多(P0.05)。给药6个月及停药4周后,各给药组对血液生化学指标均无明显影响。结论 妇糜康阴道栓以2.856 g/kg长期给药对家兔血液生理生化学没有影响,提示妇糜康阴道栓安全剂量为2.865 g/kg以下,为临床成人拟用量的20倍(成人按60 kg体质量计)。
    行为箱形状对小鼠新物体识别实验结果的影响
    杜艳芳, 杨 洋, 毕田田, 毕玉莹, 王 玥, 李 婷, 白云龙, 王宇鑫
    2019, 36(01):  22. 
    摘要 ( )   PDF (22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新物体识别实验在ICR小鼠学习记忆能力评价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40只ICR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组,方雌组(方形行为箱雌性小鼠组)、方雄组、圆雌组和圆雄组。按照相同的新物体识别实验流程,测定各组小鼠对物体的探索时间。结果 方雌组与方雄组,圆雌组与圆雄组比较,探索时间和对新物体的分辩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方组(方雌组+方雄组)与圆组(圆雌组+圆雄组)比较,对新物体的分辩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圆组的总探索时间显著长于方组(P<0.01)。结论 进行新物体识别实验时,性别不影响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评价,选择圆形行为箱进行实验可更好地评价小鼠学习记忆能力。
    RT-qPCR检测Wistar大鼠黄嘌呤脱氢酶/氧化酶基因 转录水平方法的建立
    王陈芸,李哲丽, 叶尤松, 蔡发晶, 肖 涵, 谢季平,唐东红
    2019, 36(01):  26. 
    摘要 ( )   PDF (41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实时荧光定量(RT-qPCR)检测Wistar大鼠黄嘌呤脱氢酶/氧化酶(XDH/XO)基因转录水平的方法,以在转录水平上对XDH/XO基因进行定量检测。方法 提取Wistar大鼠肝脏组织中总RNA,经逆转录得到cDNA, 以10倍为稀释因子稀释为5个浓度梯度,使用设计的引物序列和内参基因进行RT-qPCR检测,得到XDH/XO基因表达的标准曲线。进而检测Wistar大鼠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中XDH/XO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 RT-qPCR法检测得到的XDH/XO基因标准曲线溶解峰单一,R2接近1,能检测出高尿酸动物模型中XDH/XO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结论 RT-qPCR检测Wistar大鼠XDH/XO基因转录水平的方法具有定量准确,重复性好的特点,可应用于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机理、新药研究等方面。
    六种核酸提取试剂盒对粪样中小鼠肝炎病毒核酸 提取效率的比较
    桂 飞,杨伟伟,俞利平, 戴方伟, 杜江涛,宋晓明
    2019, 36(01):  31. 
    摘要 ( )   PDF (19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六种商品化试剂盒在小鼠粪便中提取小鼠肝炎病毒(MHV)RNA的效率,筛选出效率高、耗时短的核酸提取方法。方法 采集感染MHV小鼠的新鲜粪便样本,分别用液氮研磨法、磁珠匀浆法以及PBS溶解离心法进行处理,通过同一核酸提取试剂盒比较病毒核酸提取效率,明确最佳样本前处理方法;之后,用6种试剂盒进行RNA提取,经反转录后进行TaqMan实时定量PCR检测,以Ct值评价6种试剂盒的提取效率,结合产物测序和血清抗体ELISA结果,筛选MHV的最佳核酸提取方法。结果 对于粪便样本的前处理,液氮研磨法的RNA提取效率显著高于磁珠匀浆法。对于6种试剂盒的提取效果,TIANGEN DP422[总RNA浓度:(549.70±52.38) ng/μL,Ct值:(24.51±0.10)]核酸提取效率最高;TIANGEN SD101[总RNA浓度:(274.13±6.87) ng/μL,Ct值:(2.39±0.017)]和QIAGEN 52904[总RNA浓度:(288.13±15.11) ng/μL,Ct值:(2.40±0.012)]用时最短;XS VRL[总RNA浓度:(348.80±15.85) ng/μL,Ct值:(24.70±0.13)]操作最为方便。结论 粪便样本前处理建议采用液氮研磨法。针对粪便中MHV RNA的提取,TIANGEN DP422提取效率最高,推荐用于小鼠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模型建立方法的改进及评价
    席世兵,杨 敏,谢集建, 景卫利, 李兴朝, 李 涛
    2019, 36(01):  36. 
    摘要 ( )   PDF (57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改进和比较国内、外常用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动物模型建立方法,明确简便有效的NEC建模方法。方法 采用出生2 h内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10只,实验组每组20只。A组与代母鼠同笼鼠乳喂养,且未行任何干预;B 组人工喂养+缺氧冷刺激+(脂多糖)LPS灌胃(5 mg/kg体质量);C组人工喂养+缺氧冷刺激+LPS灌胃(10 mg/kg);D组人工喂养+缺氧冷刺激+LPS腹腔注射(2 mg/kg);E组人工喂养+缺氧冷刺激+LPS腹腔注射(5 mg/kg)。每日观察新生鼠的活动状况和体质量变化。实验结束后取小肠组织行苏木素-伊红染色、评价小肠病理损伤程度;检测小肠组织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实验组新生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活动减少,腹胀腹泻,黑便,体质量减轻。病理评分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新生鼠病理损伤评分显著增高(P<0.05)。LPS腹腔注射组(D、E)较经口给药组(B、C)NEC发病率更高(P<0.05),但LPS大剂量(5 mg/kg)腹腔注射组较其他组,非NEC相关性致死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 在人工喂养、缺氧冷刺激的基础上结合小剂量LPS(2 mg/kg)腹腔注射建立NEC的方法更具有可操作性、稳定性。
    不同剂量异丙肾上腺素致小鼠慢性心肌缺血模型的 制备及评价标准的建立
    朱竟赫,刘 驰, 刘 禾, 武晓琳, 乔菊久, 李 淼,范英兰, 包玉龙,齐 越,胡丽萍
    2019, 36(01):  41. 
    摘要 ( )   PDF (87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颈部皮下注射不同剂量异丙肾上腺素(ISO)建立小鼠慢性心肌缺血模型,通过比较确定最佳造模剂量,寻求较为客观可靠的指标,为相关模型制备及药效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3个模型组分别皮下注射ISO 32 mg/kg、16 mg/kg和8 mg/kg体质量,连续3 d,描记造模后24 h、8d和15 d心电图(ECG);第8天和第15天时分别检测各组血液心肌损伤标志物并心脏取材,观察各组心肌形态学病理变化。结果 ISO 32 mg/kg和ISO 16 mg/kg剂量组在造模后的8 d及15 d心电图T波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心肌损伤标志物显著改变(P<0.05或P<0.01),其中ISO 32 mg/kg组产生病理改变,死亡率为42.5%,较适用于抗慢性心肌缺血药物较长期治疗给药的药效评价。ISO 16 mg/kg的剂量死亡率为25%,相对较低,并且未导致心肌病理性损伤。结论 可根据不同试验预期选择性地采用ISO 16或32 mg/kg造模剂量建立小鼠慢性心肌缺血模型。
    大鼠与鲫鱼肠道内含物中微生物菌群的研究
    陈芳梅,李 伟,刘 蔚,于源华,王子琛,张鹏宇,张贵林
    2019, 36(01):  48. 
    摘要 ( )   PDF (45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生活环境差异较大的动物肠道内含物中微生物菌群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方法 通过提取SD大鼠与鲫鱼不同肠段的内含物菌液,用不同的选择性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鉴定后进行平板计数。结果 大鼠肠道中乳酸杆菌所占比重高于鲫鱼肠道,其余菌落(双歧杆菌、肠球菌、大肠杆菌)比重明显小于鲫鱼肠道;大鼠和鲫鱼肠道厌氧的双歧杆菌沿肠道向下数量递增。需氧的肠球菌在鲫鱼、大鼠整个肠道中的数量级相当。结论 研究不同动物肠道的微生物信息可以为病理学、毒理学的研究提供理论信息。
    重组人干扰素内皮抑制肽融合蛋白抗肿瘤药效的研究
    刘贺煜,王 莹,刘锦辉,姜媛媛,黄 炎,李会成
    2019, 36(01):  52. 
    摘要 ( )   PDF (13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考察融合蛋白I30肽抗肿瘤的效果,为I30肽后续开发提供实验支持。方法 使用NIH小鼠,取4只小鼠腹腔注射H22瘤株,1周时处死所有小鼠,取腹水。另取40只小鼠,每只腋下注射腹水0.2 mL,细胞浓度为1×106个/mL。接种后4 h开始给药。将腋下注射小鼠随机分为4组:IFN组,皮下注射干扰素9×105IU/只;I30高剂量组,皮下注射I30 80 μg/只;I30低剂量组,皮下注射I30 30 μg/只;阴性对照组,皮下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给药16 d。停药后2 h,处死所有动物,再解剖皮下瘤块称重。结果 I30给药组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I30肽具有抗肿瘤的作用。
    半夏泻心汤对衰老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及分子机制
    彭 旭,张晓梅, 何学令, 刘 艳
    2019, 36(01):  55. 
    摘要 ( )   PDF (159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以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为动物模型,研究半夏泻心汤(BXT)对衰老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及大脑海马区Ach、NE、DA、5-HT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探究BXT对改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结合Y型水迷宫测试的大鼠逃避潜伏时间,通过注射D-半乳糖建立老龄大鼠模型;随后将动物分为老龄对照组、石杉碱甲组、壮年对照组、BXT低剂量组、BXT中剂量组、BXT高剂量组,按组别不同进行灌胃给药。连续给药6周后,再次通过Y型水迷宫测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改善情况,检测Ach、NE、DA、5-TH受体mRNA及抗体的表达,观察海马区病理学变化,由此探究BXT对衰老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改善的分子机制。结果 与老龄对照组比较,在训练后24 h、48 h和96 h,各剂量BXT给药组均能明显缩短老龄大鼠逃避潜伏期。大鼠海马区组织HE染色显示,与老龄对照组相比,BXT高剂量组海马神经元损伤有所改善,但BXT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未见明显改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XT高剂量组与老龄对照组相比,其椎体细胞染色数量多,排列紧密度好,细胞颜色较深。结论 本研究发现BXT能改善老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尤其是高剂量BXT改善效果最为明显,可能与增加老龄模型大鼠海马CHRM1、DRD2、HTR1a、ADRA2a mRNA的表达有关。
    不同功率532 nm激光诱导棕色挪威大鼠脉络膜 新生血管模型的实验研究
    孟 梁,梁凤鸣, 王 莉, 黎红梅, 张欣桐
    2019, 36(01):  62. 
    摘要 ( )   PDF (44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采用532 nm激光的不同功率诱导棕色挪威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以探求成模率最高的激光功率。方法 将45只挪威棕色大鼠随机分为3个实验组,每组15只,激光功率依次为400 mW、300 mW、200 mW,光斑直径100 μm,曝光时间100 ms,每眼光凝10~12个点。对各实验组大鼠激光造模后的第1周、2周、3周、4周行眼底彩照、荧光素血管造影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结果 眼底彩照可见激光诱导后的视网膜因玻璃膜的破坏呈现水肿状态;荧光血管造影显示功率200 mW的激光与300 mW、400 mW的激光诱导后第1~4周的渗漏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4周对比渗漏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1、3周和第2、3周的渗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显示视网膜破坏后结果紊乱,然后诱发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最终趋于稳定,部分视网膜结构萎缩变薄。结论 200 mW、300 mW、400 mW的532 nm激光均可以诱导挪威棕色大鼠形成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其中300 mW的成模率最高,脉络膜新生血管于1周后开始形成,第3周达到高峰,第4周趋于稳定。
    研究简报
    哺乳期小鼠人工喂养初探
    程如越, 何 方, 石 磊,李 鸣
    2019, 36(01):  68. 
    摘要 ( )   PDF (65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哺乳期小鼠的人工喂养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小鼠的营养需要与生长发育奠定基础。方法 5只孕龄10~12 d的SPF级近交系BALB/c孕鼠正常饲养至自然分娩,将3日龄27只新生小鼠随机分为人工喂养组和母乳喂养组,并分别哺乳至14日龄。结果 从3日龄到10日龄,人工喂养组小鼠生存率达100%,11日龄为92.9%,12日龄为78.6%,13日龄为50%,14日龄为35.7%,共5只人工喂养组小鼠成功地喂养至14日龄。但10日龄时,人工喂养组小鼠体质量显著低于母乳喂养组(3.02±0.67 vs 9.00±0.70,P<0.01)。结论 本实验采用自制的喂养乳头和小鼠人工乳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小鼠的人工喂养,但还需进一步探索提高哺乳期内人工喂养小鼠的生存率及增加体质量的方法。
    研究报告
    高脂饮食诱导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简介及技术要点探讨
    朱潇旭,段小花,王春霞,秦本单,张 超
    2019, 36(01):  73. 
    摘要 ( )   PDF (14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饮食因素是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的最主要的环境因素。高脂饮食诱导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具有贴近临床、模型稳定的特点,故被广泛运用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中。本文简要介绍了非酒精性脂肪肝诱导模型中常用的大鼠脂肪肝模型,并探讨了制作高脂饮食诱导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的技术要点及体会。
    研究简报
    昆明小鼠放射性肺炎病理观察
    杨 钤,冯玛莉,朱丽娜, 仝立国
    2019, 36(01):  77. 
    摘要 ( )   PDF (138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阐明昆明小鼠放射性肺炎发生发展过程的病理变化。方法 采用6MV的X射线20Gy单次全胸照射造模,分别于照射后第7、14、28天取材进行HE染色、病理观察,并应用Image-Pro Plus图像分析系统对肺泡壁厚度、肺泡腔面密度、肺间质面密度进行定量测定分析。结果 辐照后随时间延长,肺泡萎缩、肺间隔增宽、炎细胞浸润程度加重,28 d后可见肺泡塌陷实变,轻度纤维化改变。肺泡壁厚度、肺泡腔面密度、肺间质面密度测量结果差异极显著。结论 采用上述方法复制的昆明小鼠放射性肺炎模型,病理变化过程符合放射性肺炎病程发展。
    研究进展
    大鼠细小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吴定宇, 吕瑞青, 彭 芳
    2019, 36(01):  80. 
    摘要 ( )   PDF (14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鼠细小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存在多种血清型,分为不同毒株。该病毒可自然感染实验大鼠和野鼠,不同毒株感染后临床症状不一。该病毒可对大鼠的组织或器官造成影响,导致大鼠生理生化参数改变,直接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对感染大鼠的筛选鉴定至关重要。本文旨在系统阐述大鼠细小病毒检测技术的研究情况,对比不同的方法,提出了问题和展望,为实验动物质量控制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