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1
2
3
作者中心
投稿及查询
作者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精彩推荐
更多>>
特邀
更多>>
前沿热点
更多>>
科学人物
更多>>
友情链接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最新录用
2025年 第4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8-28
上一期
裸鼹鼠棕色脂肪对肾钙化的影响
宋利娜, 杨文静, 向益彤, 刘锦嘉, 王金星, 邓玉芮, 刘姗, 李凤翔, 姜晓龙, 崔淑芳
2025, 42(4): 1-8. DOI:
10.3969/ j. issn.1006-6179.2025.04.001
摘要
(
)
PDF
(74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裸鼹鼠棕色脂肪组织对肾钙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3月龄裸鼹鼠30只,摘除或者移入裸鼹鼠肩 胛部的棕色脂肪组织,采用组织病理学分析(HE染色、茜素红实验)检测裸鼹鼠肾功能;体外构建裸鼹鼠棕色脂肪 细胞和肾原代细胞共培养体外钙化模型,采用显微镜观察,并用ALP实验和荧光定量PCR检测肾细胞的钙化程 度。结果 裸鼹鼠棕色脂肪摘除的肾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或肾小球硬化,肾小管上皮细 胞扁平化,管腔扩张,间质含有混合炎症细胞的积聚,茜素红染色显示肾呈现明显的红色或橙红色颗粒状或斑块状 沉积;裸鼹鼠棕色脂肪和肾原代细胞共培养体外钙化模型结果显示,共培养体系抑制裸鼹鼠肾细胞钙化。结论 裸鼹鼠肾钙化进程与肩胛棕色脂肪组织呈显著正相关,对裸鼹鼠肾钙化的深入研究将为肾疾病领域的发展提供新 的视角和方向。
不同饲养方式对育雏与育成期SPF鸭生长性能的影响
张伟, 于海波, 李昌文, 黄晓龙, 夏长友
2025, 42(4): 9-14. DOI:
110.3969/ j. issn.1006-6179.2025.04.002
摘要
(
)
PDF
(22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实验旨在通过对比体质量、体斜长、胸深、胸宽和龙骨长指标的增长情况,分析两种饲养模式对SPF鸭 育雏育成效的影响,为今后SPF鸭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将120只健康1日龄SPF母鸭分为两组,每 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隔离环境饲养组(第一组)采用隔离器(内部空气洁净度5级)饲养方式,屏障环境 饲养组(第二组)采用开放式笼具(放置在空气洁净度7级的饲养室内)饲养方式,饲养至16周龄。期间每隔4周 测定并对比两种方式下SPF鸭的生长指标增长数据。结果 在育雏期(0~4周),隔离环境饲养组的体质量和胸深 增长极显著高于开放笼具组(P<0.01),体斜长和胸宽增长显著高于开放笼具组(P<0.05),而4~8周的体质量、胸 深、胸宽增长极显著低于屏障环境饲养组(P<0.01),8~12周的胸深增长极显著低于屏障环境饲养组(P<0.01), 12~16周的体质量和体斜长增长极显著低于屏障环境饲养组(P<0.01),胸深、胸宽增长显著低于屏障环境饲养组 (P<0.05)。结论 在育雏期(0~4周)隔离环境饲养组的生长性能好于屏障环境饲养组,在育成期(4~16周)屏障 环境饲养组的生长性能好于隔离环境饲养组。
无特定病原体“神丹1号”鹌鹑群体遗传质量分析
张玉, 李凯丽, 尹博曌, 刘星, 于海波, 李昌文, 齐瑛琳, 夏长友, 高彩霞
2025, 42(4): 15-21. DOI:
10.3969/ j. issn.1006-6179.2025.04.003
摘要
(
)
PDF
(10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利用微卫星DNA标记技术对无特定病原体(SPF)“神丹1号”鹌鹑群体进行遗传质量分析。方法 采用23对微卫星标记位点对SPF“神丹1号”鹌鹑的57个个体进行遗传质量分析。结果 SPF鹌鹑在23个微卫 星位点上共检测到195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含有8.48个等位基因。其中,GUJ0029位点上等位基因数最多, 达17个,GUJ0071位点上有16个,UBC0004位点上等位基因数最少,仅3个。23个位点中,19个位点多态信息含 量大于0.5,呈现出高度多态,UBC0005、GUJ0063、GUJ0084呈现出中度多态,仅UBC0004为低度多态位点。SPF鹌 鹑群体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4.385 5,具有高度的多态性,观测杂合度为0.642 3,位于0.5~0.7区间,符合封 闭群的遗传特征,与SPF鹌鹑培育背景一致。结论 该SPF“神丹1号”鹌鹑群体内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符合 封闭群建立的遗传特征要求,可进一步作为实验动物标准化培育的基础群体。
4~10周龄棉鼠脏器系数和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与分析
王妍, 张晔, 徐典, 张静, 薛林, 朱明强, 张晓晴, 战大伟
2025, 42(4): 22-30. DOI:
10.3969/ j. issn.1006-6179.2025.04.004
摘要
(
)
PDF
(78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测定4~10周龄棉鼠的脏器系数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分析性别和周龄对上述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 用4~10周龄棉鼠称重、采血、解剖,测定脏器系数、23项血液生理指标和21项血清生化指标。使用统计学方法分 析各指标在各周龄的性别差异。结果 在棉鼠上,4~10周龄雌鼠和雄鼠之间肝和肺的脏器系数并无明显差异, 雌鼠4~8周龄胃(P<0.01)、4~6周龄和8周龄肾(P<0.05)及5~6周龄和8~10周龄脑(P<0.01)的脏器系数 均高于雄鼠。雌鼠在6~10周龄中性粒细胞比例(Neu%)较高(P<0.05),而雄鼠在6~8周龄和10周龄时淋巴 细胞百分比(Lym%)较高(P<0.05)。9周龄时,雄鼠红细胞(RBC)、血红蛋白浓度(HGB)和红细胞比容(HCT) 显著高于雌鼠(P<0.01),而雌鼠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明显高于雄鼠(P<0.05)。4~10周龄雌鼠和雄鼠间丙 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血清总蛋白(TP)无统计学差异。7周龄和9周龄雄鼠血清白蛋白 (ALB)显著高于雌鼠(P<0.05),6~7周龄雄鼠总胆红素(TBil)显著低于雌鼠(P<0.05),4周龄、6~8周龄和10 周龄雄鼠碱性磷酸酶(ALP)显著高于雌鼠(P<0.05)。雌鼠5~6周龄脂肪酶(LIP)(P<0.01)和6~10周龄α-淀 粉酶(α-AMY)(P<0.05)显著高于雄鼠。4~8周龄和10周龄雄鼠的血清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高于 雌鼠(P<0.05),5~9周龄雄鼠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高于雌鼠(P<0.05)。结论 性别显著影响棉鼠的 生长发育、器官发育和多种生理指标,尤其在免疫系统、红细胞系统、肝功能、胰腺功能和脂代谢方面表现出明显 的性别差异。
裸鼹鼠神经干细胞体外模型的建立及其抗辐射特性研究
胡一帆, 杨文静, 李凤翔, 向益彤, 王君阳, 刘云健, 刘锦嘉, 崔淑芳, 毕晓莹
2025, 42(4): 31-37. DOI:
10.3969/ j. issn.1006-6179.2025.04.005
摘要
(
)
PDF
(39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裸鼹鼠神经干细胞分离纯化和体外培养条件以及60Co-γ射线对裸鼹鼠神经干细胞的影响。方法 取孕8~9周的裸鼹鼠胎鼠脑室下区(SVZ)脑组织,对其进行分离,建立裸鼹鼠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体系。根据干 细胞物理特性、特殊的SRY-box转录因子2(SOX2)免疫荧光标记和多向分化潜能鉴定纯化所得的裸鼹鼠神经干细 胞。随后利用10 Gy 60Co-γ射线对体外培养的裸鼹鼠神经干细胞一次性照射,利用彗星实验、流式细胞周期实验、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实验以及神经球测定探究辐照对裸鼹鼠神经干细胞DNA损伤、增殖和生长的影 响。结果 所培养的裸鼹鼠神经干细胞具有干细胞的成球生长特性,能特异性表达神经干细胞专属标志物,且具 有良好的多向分化潜能。裸鼹鼠神经干细胞生长周期缓慢,辐照后能在短时间内修复受到损伤的DNA,并保持正 常的生长速率和状态,表明裸鼹鼠神经干细胞具有一定的辐射稳定性。结论 裸鼹鼠神经干细胞体外生长具有特 殊的环境要求,生长速率较慢,且裸鼹鼠神经干细胞具有较强的抗辐射特性。
论著
小鼠尾静脉注射方法改良与效果比较
李涵晟, 王美伦, 黄燕
2025, 42(4): 38-42. DOI:
10.3969/ j. issn.1006-6179.2025.04.006
摘要
(
)
PDF
(33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为小鼠尾静脉注射提供一种新方法,旨在提高效率与成功率。方法 选取120只SPF级C57BL/6J野 生型小鼠,随机分成4组:笼盖压制注射组、固定器灯照注射组、常规远端尾静脉注射组、近端尾静脉注射组(实验 组),每组30只。实验组采用尾静脉固定器固定小鼠并用特定手法固定尾部,使用胰岛素注射器对小鼠进行近端 尾静脉穿刺注射,记录多种穿刺方法的穿刺成功率,采用SPSS 27.0软件分析各组间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相较于 笼盖压制法、固定器灯照法、常规远端尾静脉注射法,近端尾静脉注射法的成功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 本 方法操作准确、高效、便捷,为小鼠尾静脉注射操作提供了一种高效率、高成功率的新方法。
蒺藜水提物对大鼠体质量、血液指标及 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
尤力都孜·买买提, 艾西木江·热甫卡提, 库尔班尼沙·买提卡思木, 马福昌, 窦勤
2025, 42(4): 43-50. DOI:
10.3969/ j. issn.1006-6179.2025.04.007
摘要
(
)
PDF
(51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蒺藜水提物重复给药后对大鼠体质量、血液指标及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方法 将120只SD大鼠 (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蒺藜水提物低、中、高剂量组。对照组灌胃给予动物饮用水,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每 日灌胃给予蒺藜水提物8.50、17.0、34.0 g生药/(kg·bw),连续给药30d,观察给药期及恢复期大鼠的一般状况、大 鼠体质量、血液指标及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给药期间各组大鼠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体质量增长正常。 给药30d后,与对照组比较,雄鼠中、高剂量组红细胞(RBC)升高(P<0.05,P<0.01)、红细胞平均体积(MCV)降低 (P<0.05,P<0.01);恢复期雌鼠低剂量组血小板(PLT)降低(P<0.01),雄鼠低剂量组平均血红蛋白量(MCH)降低 (P<0.05)。恢复期雌鼠低、中、高剂量组丙氨酸转氨酶(ALT)降低(P<0.05,P<0.05,P<0.01);中剂量组γ-谷氨酰 转肽酶(GGT)降低(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给药30d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低、中剂量组灶状炎细胞浸 润,高剂量组灶状炎细胞浸润及大量的脂肪细胞,肝细胞脂肪变性;恢复期低、中剂量组病变程度明显比给药期减 轻,未见脂肪变性;高剂量组可见肝灶状炎细胞浸润及大量脂肪细胞。结论 长期大剂量给予蒺藜水提物可导致 大鼠肝病理学改变,其肝毒性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其最大无毒性剂量为17.0 g/(kg·bw)(临床用量的100倍)。 临床使用蒺藜水提物时需严格控制剂量和疗程,并密切监测肝功能相关指标。
大鼠急性高尿酸血症模型动态变化研究
冯学轩, 严家荣, 姚欣伶, 潘晓慧, 黎耀俊, 王刚
2025, 42(4): 51-59. DOI:
10.3969/ j. issn.1006-6179.2025.04.008
摘要
(
)
PDF
(237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对急性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不同造模条件的摸索,探讨各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并获取模型 随时间变化特点,确立较优造模条件。方法 本急性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采用腹腔注射不同剂量次黄嘌呤联合皮 下注射不同剂量氧嗪酸钾的方法造模,造模后2、4、8和12 h分别取6只动物,测定血尿酸、血肌酐、血清尿素氮、血 清和肝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并进行肾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次黄嘌呤和氧嗪酸钾联合给药造模,建立大鼠 高尿酸血症模型,给予100 mg/(kg·bw)剂量的次黄嘌呤及氧嗪酸钾2 h后,即可引起大鼠血尿酸水平的显著升高 (P<0.05),但血肌酐及血清尿素氮水平未见显著升高。当氧嗪酸钾剂量提高至200 mg/(kg·bw)时,建模后4 h 可见血肌酐及血清尿素氮的显著升高(P<0.05)。模型程度及持续时间与次黄嘌呤、氧嗪酸钾的剂量成正比关 系。血尿酸、血肌酐、血清尿素氮水平各自呈现出一定的动态变化规律。各剂量组动物均发现肾的病理损伤,损 伤范围随时间的推移而扩大。高尿酸血症的急性发作未见血清及肝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的明显变化。 结论 成功建立大鼠急性高尿酸血症模型,次黄嘌呤剂量在100~300 mg/(kg·bw),氧嗪酸钾剂量在100~200 mg/(kg·bw)是较为合适的造模条件。
白化黑线仓鼠皮肤黑色素细胞分离培养及功能分析
汤裕祥, 王进, 杨子涵, 丁璐静, 邱业峰, 刘启亮, 张涛
2025, 42(4): 60-66. DOI:
10.3969/ j. issn.1006-6179.2025.04.009
摘要
(
)
PDF
(74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白化突变黑线仓鼠(AL)及野生型黑线仓鼠(WT)皮肤黑色素细胞分离鉴定方法,分析黑色素合 成功能及细胞增殖,为该自发白化突变动物模型白化致病机制研究提供理想的原代细胞模型。方法 取出生3 d 以内的仓鼠背部皮肤组织,胰蛋白酶消化法分离黑色素细胞,培养于MelM培养基;用免疫荧光染色、L-Dopa染色、 透射电镜等方法鉴定黑色素细胞,Masson-Fontana染色及比色法测定黑色素含量,L-Dopa催化法检测酪氨酸酶 (TYR)活性,MTT、细胞周期分析及克隆形成测定细胞增殖。结果 黑色素细胞特异性蛋白TYR、Pmel17免疫荧光 显示,分离的AL和WT皮肤黑色素细胞均表达;AL黑色素细胞L-Dopa染色明显浅于WT黑色素细胞,并且细胞内 成熟期黑色素小体较少;AL黑色素细胞黑色素含量及TYR活性显著低于WT黑色素细胞(P<0.001);AL黑色素 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快于WT黑色素细胞(P<0.05),S期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5),并且克隆形成能力明显增强 (P<0.01)。结论 胰蛋白酶消化法能获得性状稳定的白化突变黑线仓鼠皮肤黑色素细胞,该细胞黑色素合成减 弱,但增殖能力增强。
探索新型分离式磁控钳在动物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杨振宇, 李浩然, 彭书甲, 段东峰, 包国强, 莘玮
2025, 42(4): 67-72. DOI:
10.3969/ j. issn.1006-6179.2025.04.010
摘要
(
)
PDF
(68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验证自主研发的新型分离式磁控钳在腹腔镜微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4只巴马小型猪为研 究对象,全麻后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肝部分切除术、胃部分切除术,采用新型分离式磁控钳替代Allis钳,辅助相 应器官的牵拉并暴露手术视野。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是否需要辅助切口及术中意外事件评估分离式 磁控钳的安全性,采用5分李克特量表(5-point Likert scale)评估术者操作的满意度和分离式磁控钳的可推广度。 研究符合动物伦理规定。结果 在新型分离式磁控钳的辅助下,4只巴马小型猪均顺利完成了减孔腹腔镜胆囊切 除、腹腔镜肝部分切除及胃部分切除。手术时间分别为(15.43±2.32)min、(18.71±4.21)min和(23.32±3.43)min。 术中平均出血量小于10 mL。术者对分离式磁控钳的开合性能、夹持性能、分离性能、回收性能及术区视野显露情 况均表示非常满意。无分离式磁力钳头磁铁脱落、腹壁接触部位损伤及钳头无法回收等不良事件发生。术后实验 动物存活良好,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该新型分离式磁控钳在辅助腹腔镜肝胆、胃肠等手术中是安 全有效的,能够达到很好的牵拉和显露视野作用,有助于减孔微创手术的实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电针对营养性肥胖雌性生长期大鼠脏器系数及芳香化酶表达的影响
刘莉莉, 阎国强, 梁震
2025, 42(4): 73-77. DOI:
10.3969/ j. issn.1006-6179.2025.04.011
摘要
(
)
PDF
(8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电针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雌性生长期大鼠脏器系数和卵巢芳香化酶(CYP19A1)基因及蛋白表达的 影响。方法 21日龄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予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6只,予高脂饲料喂养,不做任 何治疗;电针组6只,高脂饲料喂养并选取“三阴交”“丰隆”“足三里”给予电针治疗,连续干预14 d。每周测量大 鼠体质量和体长,治疗结束后,分别采用电子天平称重法测量大鼠体质量、肝质量、卵巢质量和子宫质量,并计算肝 系数(肝质量/体质量)、卵巢系数(卵巢质量/体质量)和子宫系数(子宫质量/体质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 大鼠卵巢CYP19A1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卵巢组织CYP19A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 照组比较,模型组体质量、Lee’s指数明显升高(P<0.05),脏器系数明显升高(P<0.05),卵巢CYP19A1 mRNA、蛋白 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体质量、Lee’s指数明显降低(P<0.05),脏器系数及卵巢 CYP19A1 mRNA、蛋白的表达显著下调 (P<0.05)。结论 电针可以降低高脂饮食诱导的雌性生长期肥胖大鼠的 Lee’s指数和脏器系数,下调卵巢CYP19A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从而调节雌性生长期肥胖大鼠性发育水平。
不同因素诱导小鼠子宫内膜炎模型的比较研究
王永菲, 白乌义汗, 包珠拉, 姜莹莹, 赵一, 包思成, 王璐, 朱晓伟
2025, 42(4): 78-84. DOI:
10.3969/ j. issn.1006-6179.2025.04.012
摘要
(
)
PDF
(62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及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子宫内膜炎模型的比较研究。方法 实验 将24只ICR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脂多糖模型组、金黄色葡萄球菌模型组及大肠埃希菌模型组,每组6只。 注射剂为0.9%氯化钠溶液、脂多糖(1 mg/mL)、金黄色葡萄球菌(1×109 CFU/mL)、大肠埃希菌(1×108 CFU/mL)的 诱导剂50 μL/只,连续7 d称重,第7天采集小鼠的血液及子宫组织,检测血常规数值、血液生化数值;计算子宫指 数;记录子宫病理组织切片结构;检测子宫组织炎性因子TNF-α和IL-1β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两种细菌 诱导模型组小鼠白细胞数量显著升高,且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 (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组子宫指数显著上升 (P<0.05);3种模型组的组织病理切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子宫内膜细胞损伤、缺失,中性粒细胞渗出;金黄色葡萄 球菌组及大肠埃希菌组的炎性因子TNF-α和IL-1β表达显著上升(P<0.01)。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3种不同 诱导因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脂多糖)的小鼠子宫内膜炎模型,并首次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小鼠子 宫内膜炎模型。通过对血液、组织及细胞因子等方面的比较,揭示了不同诱导模型间的差异,为子宫内膜炎的进一 步研究提供了实验模型。
基于微量精子、胚胎样本的3种基因组提取方法的优化及比较
张乐颖, 孙晓炜, 柳文霞, 冯宾, 董浩, 左琴
2025, 42(4): 85-89. DOI:
10.3969/ j. issn.1006-6179.2025.04.013
摘要
(
)
PDF
(7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优化并比较3种基因组提取方法对冷冻生殖细胞的提取效率。方法 用苯酚抽提法、柱式试剂盒和 磁珠试剂盒经优化分别提取冷冻精子、胚胎样本基因组,通过荧光定量PCR比较以上3种方式提取效率。结果 1)3种方式均可提取精子基因组,通过加入二硫苏糖醇(DTT)优化的柱式提取法对精子样本的基因组提取效率最 高(P<0.05)。2)柱式试剂盒和磁珠试剂盒可有效提取胚胎基因组,在提取微量胚胎时,DNA磁珠试剂盒相比柱式 试剂盒得率较高(P<0.05)。结论 在提取精子基因组时,可优先选用加入二硫苏糖醇(DTT)前处理的柱式提取 法;在提取胚胎基因组时,可优先选用DNA磁珠试剂盒,该研究为冷冻生殖细胞基因组提取提供了参考。
综述
慢性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刘晓, 李悦, 李静茹, 谢娜, 舒占钧
2025, 42(4): 90-97. DOI:
10.3969/ j. issn.1006-6179.2025.04.014
摘要
(
)
PDF
(8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慢性肾病(CKD)是影响数百万人的全球重大医学问题,近年来由于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其发病率 迅速增加,30%~40%的患者在诊断后20年内进展为终末期肾病。目前许多慢性肾病的啮齿动物模型已经建立用 以阐明CKD的发病机制,并研究针对CKD的新治疗方法。这些模型是通过手术法、药物诱导法和基因工程法或两 种或两种以上方法的组合来开发的。CKD的特征性结构包括肾小管萎缩、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肾小球硬化和局灶 性肥大等,应在CKD的动物模型中表现出来。然而,具有人类CKD上述所有特征的啮齿动物模型尚未建立。此 外,性别、遗传背景与品系不同也对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病变的发展方面表现出不同水平的CKD易感性。在这篇 综述中,我们讨论用于研究CKD的不同啮齿动物模型的优缺点,为研究人员提供思路和借鉴。
布氏田鼠低氧环境适应性研究进展
王祎曦, 吕利民, 刘 涛, 朱梦林, 多曙光
2025, 42(4): 98-103. DOI:
10.3969/ j. issn.1006-6179.2025.04.015
摘要
(
)
PDF
(9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布氏田鼠是一种小型啮齿动物,其自然生态环境可能会因季节变化而出现洞穴内氧气含量的波动,尤其是雨 季和冬季,布氏田鼠洞穴里形成低氧环境,其必须采取一定的适应性策略以维持其生存。布氏田鼠在低氧环境中 的适应机制表现出高度复杂的生理和分子层面的协调性。其通过氧气运输和血管生成,增强无氧代谢,激活先天 免疫反应,下调神经突触传递功能以减少机体耗能从而应对低氧环境。低氧环境适应性机制不仅反映了布氏田鼠 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更揭示了其生理和代谢系统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高度协调性。本文旨在对布氏田鼠的低 氧环境适应性做系统性综述。
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研究进展及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张司朝, 白敏, 刘梦雅, 宋冰, 张延英, 郭超, 安耀荣, 汪湛东
2025, 42(4): 104-113. DOI:
10.3969/ j. issn.1006-6179.2025.04.016
摘要
(
)
PDF
(88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造模特点,为建立稳定可靠的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提供参考。方法 对气 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的研究进行系统综述,检索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相关文献并建立数据库,使用CiteSpace软件对 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研究共纳入246篇文献,气虚血瘀证主要实验动物为大鼠;主要造 模方法为睡眠剥夺法;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的病证结合是当下研究热点;未来研究趋势可能为肠道菌群。结论 通过对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制备方法及研究热点进行总结分析,为其提高动物模型的成功率提供参考,以期为气 虚血瘀证及其病证结合研究提供基础。
编委推荐
更多>>
国外精品期刊推荐
期刊信息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协办单位
编辑部公告
关于期刊编辑部电话暂无法接通的通知
2025-08-19
《实验动物科学》编辑部声明:警惕诈骗,守护权益
2024-11-26
《实验动物科学》入选2024年首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重点市属科技期刊支持项目
2024-10-30
更多>>
客户服务
广告合作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下载中心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北京实验动物学学会微信公众号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