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5年 第4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2-28
上一期   
论著
环磷酰胺致雄性小鼠生殖损伤模型的建立
吴冲冲, 齐祥阳, 程 昕, 安春娜, 张宏宁, 胡 雷
2025, 42(1):  1-6.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5. 01. 001
摘要 ( )   PDF (99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从实验动物品种和环磷酰胺给药剂量两方面,探索环磷酰胺致雄性小鼠生殖损伤的模型。 方法 健康 6 周龄雄性 ICR 小鼠和 BALB / c 小鼠,随机分为 8 组:ICR-control、ICR-60、ICR-100、ICR-200、BALB-control、BALB60、BALB-100、BALB-200 组。 ICR-control、BALB-control 组腹腔注射氯化 钠 溶 液,每 周 1 次,共 5 周。 ICR-60 组 和BALB-60 组实验于前 5 d 每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 60 mg / kg;ICR-100、BALB-100 组和 ICR-200、BALB-200 组分别给予 100 mg / kg、200 mg / kg 环磷酰胺腹腔注射,每周一次,共 5 周。 实验周期 35 d,小鼠每周称重,记录小鼠死亡情况。 第 36 天处死小鼠,分离睾丸和附睾组织,称重并计算小鼠睾丸和附睾指数,一侧睾丸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睾丸组织结构,另一侧睾丸冷冻,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结果 BALB- 60、BALB-200 组小鼠死亡率为 100%,ICR-100、ICR-200、BALB-100 组死亡率较高,ICR-60 组死亡率为 0。 ICR 实验动物模型组睾丸指数和附睾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BALB-100 组仅有睾丸指数下降。 HE 染色显示,各模型组均造成生精小管损伤,损伤程度与环磷酰胺浓度相关。 ICR-60 组小鼠睾丸 SOD 活性降低,其他组睾丸 SOD 活性无明显改变。 结论 ICR-60 为较为合适的环磷酰胺小鼠生殖损伤模型。
大鼠胫骨骨缺损模型建立及影像学评价
安中伟, 袁佳妮, 刘 瑾, 陈 丹, 罗 文, 张云飞
2025, 42(1):  7-11.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5. 01. 002
摘要 ( )   PDF (90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采用克氏针骨皮质固定法制备大鼠胫骨骨缺损模型,并采用影像学评价。 方法 将 30 只 SD 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固定组和未固定组 3 组,每组 10 只,固定组和未固定组在胫骨中段用电锯造成骨缺损,缺损宽度约为 2 mm,深度约为 2 mm,固定组用克氏针在骨皮质固定(未固定组不用克氏针) ,假手术组仅暴露胫骨中段。 计算机显微断层扫描(Micro-CT) 、苏木精-伊红染色( HE 染色) 、马松染色( Masson’ s trichrome staining) 、番红固绿染色( Safranin O / Fast green staining) 、 甲苯胺蓝染色 ( Toluidine blue staining) 评价骨缺损模型及愈合情 况。 结 果 术后 3 d 固定组造模成功率为 100%,未固定组成功率为 60% ( P < 0. 05) 。 术后 3 d Micro-CT 测量骨缺损高度为(1. 65±0. 21) mm,宽度为(1. 99±0. 15) mm,14 d 测量骨缺损宽度为(1. 38±0. 17) mm,高度为( 1. 77±0. 16) mm,缺损范围逐渐缩小。 Micro-CT 结果和组织切片结果一致。 结论 成功利用克氏针骨皮质固定法制备缺损模型,MicroCT 可用于评价模型形态及愈合,为骨缺损诊疗基础研究提供动物模型建立及评价方法。
野生恒河猴肠道病毒病原谱分析
侯婧涵, 徐鸿界, 孙文亭, 李明学, 李艳艳, 靳玮华, 杨凤梅, 和占龙
2025, 42(1):  12-17.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5. 01. 003
摘要 ( )   PDF (64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本研究旨在调查野生恒河猴的肠道病毒病原谱状况,为野生猴群疾病预防、引入及饲养管理人员职业健康防护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本研究收集云南省 218 份野生恒河猴新鲜粪便样本,提取病毒 RNA,采用肠道病毒通用引物 222 / 224、AN88 / AN89 进行巢式 PCR 检测,对阳性样本进行测序分析,以确认病毒种类。 结果 恒河猴肠道病毒携带率为 11%(24 / 218) ,其中,婴猴组携带率为 7. 5%(4 / 53) ;青少年猴组携带率为 3. 5% ( 2 / 57) ;成年猴组携带率为 16. 7%(9 / 54) ;老年猴组携带率为 16. 7%(9 / 54) 。 结论 经肠道病毒基因分型确定该肠道病毒病原谱主要为肠道病毒 J 组、肠道病毒 sp. 组和肠道病毒 A 组;经系统发育分析发现 218 只野生恒河猴肠道病毒病原谱与EVJ、EVA92、EVA119、SV19 和 SV46 等亲缘关系较近。
采样方式对小鼠外周血样品质量的影响
路婉婷, 李 夏, 肖好好, 佟 巍, 郭 智, 张 旭, 董 伟, 张 奇, 向志光
2025, 42(1):  18-22.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5. 01. 004
摘要 ( )   PDF (28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小鼠不同采血方式对血液样品质量的影响。 方法 对 C57BL / 6J 和 ICR 两个品系的小鼠在眼眶 静脉丛、下颌静脉和尾尖 3 个采血部位,以麻醉状态和未麻醉状态进行血液样本采集,分离血清和血浆样品;测定 血液样本 415、541、576 nm 血红蛋白特征光吸收值评价溶血情况;以 ELISA 方法测定样品中皮质酮、促肾上腺皮质 激素评估动物应激水平。 结果 通过尾尖采血方式获得的血液样本在 415、541、576 nm 的吸光度变异度大,部分样 品在血红蛋白特征波长光吸收高,与其他两种方法存在统计学差异;不同采血方式获得的血清及血浆样品中促肾 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差异不显著;未麻醉动物眼眶静脉丛采集方法获取的血浆皮质酮含量高于下颌取血方法( P< 0. 05) 。 结论 尾尖采血方式受操作稳定性影响,血液样品溶血风险高;下颌采血方式采集量较多,溶血风险小,较 之眼眶采血方式不易引起动物应激。 
恒河猴血清非特异性凝集因子消除方法的建立
冉艳洪, 颜欣欣, 宋 慧, 戴梦雨, 王俐梅, 杨 威
2025, 42(1):  23-26.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5. 01. 005
摘要 ( )   PDF (7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恒河猴血清非特异性凝集因子(NSAs) 的消除方法。 方法 首先分别使用 1% 鸡红细胞和 1% 豚 鼠红细胞对恒河猴血清进行非特异性凝集筛选,然后将非特异性凝集血清样本与不同浓度( 1%、5%、10%、15% 和 20%)的鸡红细胞等体积混匀,分别置室温吸附处理 0. 5、1 h 和 2 ~ 8 ℃ 吸附处理 2、4、6、8 和 12 h 后检测被检血清 凝集情况,初步确定恒河猴血清 NSAs 鸡红细胞吸附消除的条件,并对其进行效果验证,从而最终明确恒河猴血清 NSAs 鸡红细胞吸附消除的最佳红细胞浓度、吸附时间、吸附温度以及消除稳定性。 结果 ( 1) 恒河猴血清中存在 NSAs,使用 1%鸡和 1%豚鼠红细胞对恒河猴血清进行非特异性凝集筛选其凝集率均为 100%。 ( 2) 恒河猴非特异 性凝集血清使用不同浓度鸡红细胞在室温下吸附处理 0. 5 h 后 NSAs 去除率为 0% ~ 50%,处理 1 h 后 NSAs 去除率 均为 0%;在 2 ~ 8 ℃ 下吸附处理 2、4、6、8 和 12 h 后 NSAs 去除率分别为 20% ~ 54%、40% ~ 100%、90% ~ 100%、80% ~ 100%、90% ~ 100%。 (3)60 份恒河猴非特异性凝集血清在 2 ~ 8 ℃ 下使用 5% 鸡红细胞吸附处理 4 和 6 h,NSAs 的 去除率可达 90. 00%和 83. 33%。 结论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一种高效、稳定、可靠的恒河猴血清 NSAs 鸡红细胞吸附消除方法。
综述
云南省实验动物产业现状调查分析
蔡 绮, 王佩锦, 李 蓉, 角建林, 郑 红
2025, 42(1):  27-32.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5. 01. 006
摘要 ( )   PDF (43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系统分析云南省实验动物资源基本状况,为云南省实验动物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支撑。 方法 采 用问卷及核查方式,对云南省 2023 年 6 月 30 日前取得许可证的 44 家实验动物机构的资源及行业分布、实验动物 生产和使用情况、设施面积及设备投入、从业人员情况开展普查。 结果 收回全部问卷 44 份。 云南省实验动物机 构分布在 8 个州市,54. 5% 为企业,在生物医药行业占比最多( 47. 7%) 。 全省共 79 个许可证,使用许可证 51 个, 生产许可证 28 个,昆明市许可证占 72. 2%。 生产 7 类实验动物和猴饲料,猴饲料、小鼠和 SPF 级豚鼠的生产能力 分别为 2022 年产量的 28. 8、5. 6 和 3. 0 倍。 使用小鼠、大鼠、豚鼠、兔等 13 类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设施总面积为 186 000 m 2 ,其中生产设施占 66%,而拟建的使用设施占 71%。 动物实验的仪器设备总价值占 69%。 2021 年至 2023 年,设施运行经费呈上升趋势。 专职从事实验动物人员中 95% 持培训记录卡。 结论 应从政府层面引领实 验动物产业化布局,建立云南省实验动物创新发展的运行机制,提升实验动物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
论著
大鼠脂溢性皮炎病动物模型的构建
吴俊仪, 傅云扉, 康桦华, 涂 杜, 徐志宏
2025, 42(1):  33-37.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5. 01. 007
摘要 ( )   PDF (33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大鼠摄取高脂食物建立溢脂性皮炎病的实验动物模型。 方法 研究 Omega-6 和 Omega-3 比例、 含量不同的饲料饲喂大鼠 4 周,观察其皮肤脂质分泌及脱毛、鳞屑、红疹和丘疹的症状,比较不同组别差异。 进一 步研究不同比例和含量高脂食物对皮肤油脂分泌、病理以及血清中白介素 4、白介素 6、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对比 患有溢脂性皮炎大鼠和对照大鼠的皮肤和生理状态。 结果 Omega-6 和 Omega-3 比例 20 ∶ 1,含量高达 31. 5%高脂 饲料饲喂大鼠 4 周导致其皮肤脂质分泌异常,大鼠皮肤上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毛、鳞屑、红疹和丘疹的症状,血清中 白介素 4、白介素 6、甘油三酯浓度升高,肿瘤坏死因子降低,显示脂溢性皮炎病成功造模。 结论 通过改变饲料内 脂质的含量,成功构建大鼠溢脂性皮炎病实验动物模型。
堆型艾美尔球虫延伸因子 1-α 调控凋亡机制研究
李治翰, 刘永宁, 单乙戈, 安 健
2025, 42(1):  38-44.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5. 01. 008
摘要 ( )   PDF (156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堆型艾美尔球虫延伸因子 1-α(EaEF-1α) 在堆型艾美尔球虫的感染期间调控细胞凋亡的主要机制。 方法 从球虫裂殖子侵染 DF-1 细胞实验的上清液中分析筛选得到 EaEF-1α,与质粒 pEGFP-N1 重组得到重组 质粒 pEGFP-N1-EaEF-1α,转染入 DF-1 细胞中,Western bolt 及荧光检测蛋白表达,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脂多糖组、 pEGFP-N1 组、pEGFP-N1-EF-1α 组和空白组 DF-1 细胞凋亡情况,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脂多糖组、pEGFP-N1 组、 pEGFP-N1-EF-1α 组和空白组 DF-1 细胞中凋亡因子 Bax、Bcl-2、Caspase3、Caspase8 表达水平。 结果 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 pEGFP-N1-EF-1α 组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 pEGFP-N1 组和脂多糖组。DF-1 细胞裂解液中 Bax 表达水平降 低,Bcl-2 及 Caspase3 表达水平上调, pEGFP-N1-EF-1α 组 Bcl-2 / Bax 的值显著高于 pEGFP-N1 组和脂多糖组。 Caspase8 表达水平无差异。 结论 EaEF-1α 体外过表达通过线粒体通路显著抑制细胞凋亡。 
单次大剂量照射 SD 大鼠肝后对血常规和肝功能的影响
李文哲, 黄裔玮, 徐 丽, 黄裔闻, 刘陈晨, 李文军, 张 萌, 袁 芳
2025, 42(1):  45-50.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5. 01. 009
摘要 ( )   PDF (39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本研究探索射线单次大剂量照射后对 SD 大鼠腹腔静脉血血常规和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方法 48 只 SD 大鼠随机分为 6 组:正常对照组(C 组) 、照射前组(R0 组) 、照射 3 d 组( R1 组) 、照射 7 d 组( R2 组) 、照射 14 d 组(R3 组) 、照射 21 d 组(R4 组)和照射 28 d 组(R5 组) 。 观察记录各组大鼠生活情况和体质量变化。 利用直线加 速器 6 MV 20 Gy 大剂量单次照射大鼠部分肝,照射后取腹腔静脉血检测血常规和肝功能指标。 结果 照射组大鼠 体质量先降低后升高,各组体质量均小于同时间 C 组大鼠体质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血常规检测中 白细胞(WBC) 、血小板( PLT)和 PEO(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数)检测结果与 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肝功能 检测中 ALT、AST 在照射后 14 d,即 R3 组检测结果与 C 组对应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 照射前后复合组 检测结果中,仅有 HGB 和 BA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光镜下 7 d 后可观察到肝细胞水肿,随着时间增加,损伤程度加 重。 结论 SD 大鼠部分肝接受大剂量 X 线照射后,血常规和肝功能指标出现明显改变。 光镜下组织病理学改变 可能要早于血常规和肝功能检测指标的变化。
实验动物屏障环境常用消毒剂的消毒效果分析
聂永胜, 秦 勉, 胡 兰, 黄伟翔, 徐柳莲, 王 龙, 刘禹彤, 朱 倩, 马佳纯, 宫丽崑, 孙建华
2025, 42(1):  51-55.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5. 01. 010
摘要 ( )   PDF (12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初步探索屏障环境动物房内 3%过氧化氢、75%乙醇、84 消毒液、品牌 1 消毒液、品牌 2 消毒液和过硫 酸氢钾 6 种消毒剂的消毒效果,为实际消毒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 参照产品说明书对此 6 种消毒剂进行相应的稀 释,准备饲养过 SPF 小鼠的笼盒,均充分揉搓其脏垫料,使微生物充分与手套接触,实验组采用无菌手套揉搓脏垫 料后用不同方法消毒,再对手套表面采样,采样位置均为手心与手背,采样面积为 5 cm×5 cm,样液涂抹于琼脂培养 皿进行细菌培养,阳性对照为揉搓脏垫料后直接采样培养,阴性对照采用无菌医用手套表面涂抹平板,所有实验组 与阴阳性对照组均使用 3 个无菌琼脂培养基 37 ℃ 培养 48 h 后对生长菌落计数,比较不同处理方法的消毒效果。 结果 75%乙醇消毒未见菌落生长。 品牌 2 消毒液 1 ∶ 200 与 1 ∶ 400 稀释浸泡消毒,采样培养未见菌落生长。 3%过氧化氢消毒后平均生长菌落数为( 0. 33±0. 47) cfu / 皿。 品牌 2 消毒液( 1 ∶ 128 稀释) 消毒后平均菌落数在 ( 53. 3±3. 9) cfu / 皿、品牌 1 消毒液( 1 ∶ 100 稀释) 喷 雾 消 毒 后 平 均 菌 落 数 ( 52. 3 ± 4. 5) cfu / 皿、过 硫 酸 氢 钾 ( 1 ∶ 100 稀释) 喷雾消毒后平均菌落数在( 68. 3±5. 3) cfu / 皿、84 消毒液( 1 ∶ 50 稀释) 平均菌落( 62. 0± 2. 4) cfu / 皿、过 硫酸氢钾( 1 ∶ 200 稀释) 等消毒液的喷雾消毒方式平均菌落数在( 145. 7± 5. 7) cfu / 皿,品牌 2 消毒液( 1 ∶ 200 稀 释) 喷雾后平均菌落数( 178. 3±2. 1) cfu / 皿。 阳性对照菌落生长数>500 cfu / 皿,阴性对照无菌落生长。 结论 消 毒效果排序依次为 75%乙醇、3%过氧化氢喷雾和品牌 2 消毒液浸泡,高浓度( 品牌 1 消毒液、过硫酸氢钾与 84 消毒液) 喷雾消毒,低浓度过硫酸氢钾与低浓度品牌 2 消毒液喷雾。 验证结果可为动物饲养过程中消毒剂的使 用提供参考。
基于数据挖掘的肺纤维化动物模型应用分析
康 璧, 程 冬, 帅维维
2025, 42(1):  56-62.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5. 01. 011
摘要 ( )   PDF (8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肺纤维化动物模型造模特点,为建立稳定可靠的肺纤维化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方法 通过检索 肺纤维化动物模型的文献,建立数据库,对实验动物种类、造模方法、给药途径、高频检测指标等进行归纳分析。 结果 共纳入 178 篇文献,肺纤维化动物模型中应用最多的是 Wistar 大鼠( 54 次,占比 28. 72%) ,其次是 SD 大鼠 (51 次,占比 27. 13%) 。 使用最多的小鼠模型为 C57BL / 6 小鼠(48 次,占比 25. 53%) ,倾向于雄性,频数为 112 次, 占比 59. 57%;造模方法多采用博来霉素诱导(134 次,占比 71. 28%) ,二氧化硅诱导( 25 次,占比 13. 30%) ;检测最 多的指标为肺组织病理( 125 次,占比 24. 18%) ,肺匀浆上清生化指标( 66 次,占比 12. 77%) ,肺组织病理评分( 48 次,占比 9. 28%) ,肺组织免疫组化(43 次,占比 8. 32%) 。 结论 通过对肺纤维化动物模型制备方法及关键指标进 行总结分析,为提高其动物模型的成功率提供参考,以期为肺纤维化的研究提供基础。 
两地颗粒的单次和重复给药毒性实验
马 会, 汤连升, 张 淹, 刘海滨, 齐晓丹, 王春艳
2025, 42(1):  63-68.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5. 01. 012
摘要 ( )   PDF (39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 SD 大鼠单次和重复给药毒性实验研究,考察经典名方两地汤现代剂型———两地颗粒的毒性反 应,评价其安全性。 方法 单次给药毒性实验:采用最大给药量法进行,将 20 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溶酶对照组( 纯 水)和两地颗粒 48 g / kg 剂量组,每组 10 只,灌胃给药后连续观察 14 d,考察动物毒性反应及死亡情况;重复给药毒 性实验:84 只雌性 SD 大鼠随机分为溶酶对照组(纯水)和两地颗粒 3、6、12 g / kg 剂量组,每组 21 只,连续灌胃给药 26 周,停药恢复 4 周,检测指标包括临床观察、体质量、摄食量、血液、血凝、血清生化及组织病理检查。 结果 SD 大鼠单次给药在 48 g / kg 剂量下未见明显毒性反应;SD 大鼠连续 26 周重复灌胃给予两地颗粒,各剂量组大鼠体质 量、摄食量、血液学、血凝、血清生化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相关的毒性反应。 结论 两地颗粒对 SD 大鼠无急性 毒性作用,重复给药毒性实验未观察到临床不良反应剂量(NOAEL)12 g / kg。
屏障环境中 IVC 系统内使用脏垫料哨兵小鼠监测螨虫和鞭毛虫感染
王美芳, 于小亚, 李志满, 孙广杰, 孙占微, 杨永广, 孙丽光
2025, 42(1):  69-73.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5. 01. 013
摘要 ( )   PDF (17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验证屏障环境中的 IVC 系统内不同类型(玉米芯和刨花)脏垫料条件下的哨兵小鼠监测螨虫和鞭毛虫 感染的有效时间和敏感度,以探讨其实际监测能力。 方法 将 42 只哨兵小鼠( 4 周龄雌性 ICR 小鼠) 随机分为 6 组,间接添加螨虫和鞭毛虫双阳性小鼠的 100%饲养脏垫料(玉米芯或刨花)给哨兵小鼠使用,或直接放置哨兵小鼠 到螨虫和鞭毛虫双重感染的小鼠饲养笼内,暴露不同时间后检测哨兵小鼠的感染情况。 结果 6 周后,添加玉米芯 和刨花脏垫料的哨兵小鼠螨虫感染率分别为为 20% 和 60%,但两组哨兵鼠鞭毛虫检测均为阴性。 8 周后,添加玉 米芯和刨花脏垫料的哨兵小鼠螨虫感染率分别为 33. 33%和 83. 33%,但只有玉米芯饲养组鞭毛虫呈阳性( 感染率 为 16. 67%) 。 与螨虫和鞭毛虫双阳性小鼠共饲养在同一个笼内的哨兵小鼠在接触 25 d 时 100%感染了螨虫和鞭毛 虫。 结论 玉米芯脏垫料暴露在监控螨虫感染时不及刨花脏垫料敏感,提示刨花脏垫料暴露法对于种群不容易扩 大的鼠群有借鉴意义。
综述
SPF 动物饲料灭菌方式研究进展
李 直, 孙 静, 陆 路, 葛良鹏, 马继登, 张进威
2025, 42(1):  74-79.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5. 01. 014
摘要 ( )   PDF (8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PF 动物即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是指不携带特定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实验动物。 对成品饲料进行灭菌处理是保证 SPF 动物微生物质量的前提。 不同灭菌方式对饲料微生物杀灭效果、营养成分及 动物生产性能具有不同影响,因此在生产实践过程中须加以鉴别和选择。 最常用的 SPF 动物配合饲料灭菌方式包 括辐照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微波灭菌用于 SPF 动物配合饲料灭菌的相关报道较少。 本文主要围绕 SPF 动物的营 养需求、饲料中微生物控制、三种灭菌方式对饲料和动物生产的影响以及 SPF 动物饲料保存技术为切入点,对 SPF 动物饲料灭菌方式进行综述。
饮食调控犬猫代谢紊乱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刘晓婉, 任亚星, 曹 婷, 贾嗣洲, 丁 浩, 毛兆祺, 张 鑫, 万 娟
2025, 42(1):  80-86.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5. 01. 015
摘要 ( )   PDF (8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伴侣动物,即与人有情感的家庭饲养动物。 国内对伴侣动物的认可度逐渐升高,犬猫成为最受欢迎的伴侣动 物。 犬猫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急剧上升,尤其是代谢紊乱相关疾病。 犬猫营养代谢病发病具有病程长、发病率高、临 床症状多样化等特点。 因此,此类疾病成为研究热点。 研究证实饮食调控是防治代谢紊乱相关疾病切实可行的措 施,可为犬猫提供最佳营养日粮,缓解疾病进程。 本文主要列举了常见代谢紊乱相关疾病的病因,分析各类疾病的 营养需要,综述饮食调控手段,旨在进一步了解犬猫代谢紊乱相关疾病,拓展其饮食调控的临床应用。
实验动物隔离环境设施应用管理
张 洁, 张 腾, 吴 娜, 卢 静
2025, 42(1):  87-90.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5. 01. 016
摘要 ( )   PDF (14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广泛应用,各高校和研究所不可避免会引入实验动物。 为防止引入过程中因应激 导致的实验动物免疫力下降而可能发生的隐性感染显性化,进而感染其他动物,应设立隔离设施,对引入动物进行 隔离检疫和观察。 我们通过在普通环境中加装隔离器的方式建立了隔离环境设施。 通过对设施的合理布局、加强 消毒灭菌、制定标准操作流程并严格执行,使运行操作更顺畅、安全,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动物品质。
皮肤异种移植的研究进展
张 睿, 毋云鹏, 孙天奇, 栾天琪, 王再山, 陈菁青, 邱业峰
2025, 42(1):  91-96.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5. 01. 017
摘要 ( )   PDF (14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皮肤伤口是医疗保健系统的一个重大负担,严重烧伤存活的患者不仅会遭受严重的长期发病率和毁容,还会 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心理影响,直接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 异种移植物可用于治疗皮肤伤口,为癌症、器官损伤等疾 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 本文总结了皮肤异种移植在烧伤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并重点关注了目前对异种移植排斥 反应的免疫学机制的理解,以及在免疫排斥反应研究中,已经培育出的用于异种移植的猪以弥补跨物种分子不相 容性以及保护移植物免受免疫损伤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发出一种不易引起人体免疫排斥反应的异种移植用猪 皮提供指导意见。 
实验小鼠采血方法及优缺点概述
孙渭博, 徐海玲, 吕 铭, 胡芹宝, 高 明
2025, 42(1):  97-101.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5. 01. 018
摘要 ( )   PDF (8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鼠作为最常用的实验动物,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的各个领域,已经成为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文主 要对实验小鼠常用血液采集的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各方法对实验动物机体的影响及优缺点,旨在规范血液采集操 作流程,减少血液采集过程中动物所承受的伤害,并为合理选择血液采集方法提出理论支撑,以期在获得容量足、 质量高的血液样本的同时,保障实验动物的健康福利。
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中“伤害—利益分析”的方法及其挑战 ———基于 AALAS—FELASA 工作组报告
刘晓宇, 张华蕊, 李军延, 刘 帅
2025, 42(1):  102-108.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5. 01. 019
摘要 ( )   PDF (12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动物实验开展前进行“伤害—利益分析”已成为国际惯例。 在我国,国家标准《 实验动物 福利伦理审查指 南》 (GB / T 35892-2018)在“利益平衡性原则”部分也提出相应要求,并在其附录《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表》 中明 确要求填写“利害分析的小结” 。 但如何开展“伤害—利益分析” 是国内外同行面临的共同挑战。 本文以美国实验 动物科学协会-欧洲实验动物科学协会联合会( AALAS-FELASA) 专家工作组关于“ 伤害-利益分析” 的报告为基 础,从“伤害—利益分析”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念、话语模式( discourse model) 和度量模式( metric model) 两种常见模 式、如何运用伤害 / 受益评估框架系统进行分析以及目前讨论的焦点等多方面对其进行介绍,以期为国内同行开展 “伤害—利益分析”工作提供借鉴。
编委推荐 更多>>
国外精品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