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1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4-10-28
    上一期   
    论著
    一种改良的餐后高三酰甘油血症小鼠模型的建立
    关媛媛, 刘美怡, 王立英, 李明瑞, 郑 艺, 李玲孺, 孙紫薇
    2024, 41(5):  1-8.  DOI: 10.3969/j.issn.1006-6179.2024.05.001
    摘要 ( )   PDF (93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建立一种改良的餐后高三酰甘油血症的小鼠模型,以期更好地模拟人类饮食结构和习惯,为研究中医药防治餐后高三酰甘油血症及其相关疾病,以及相关保健品和药物的开发提供动物模型参考。 方法 将 32只 SPF 级 5 周龄雄性 ICR 小鼠经标准饲料适应性喂养 1周后随机分为灌胃 0. 9%氯化钠溶液组、灌胃食用油组、组合灌胃食用油和 30%果糖水组、腹腔注射 P-407 组,一共 4 组,每组 8 只。 根据脂耐量实验的相关参考文献决定在灌胃 120min 后取材,并利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相关血清学指标(TG、TC、HDL 和 LDL)。 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后续实验;24 只 SPF 级 5 周龄雄性 ICR 小鼠经标准饲料适应性喂养 1周后随机分为空白组(12 只) 和模型组(12 只)。其中,空白组给予 0. 7 mL 的 0. 9%氯化钠溶液灌胃,模型组给予 0. 5mL 的花生油和 0. 2 mL30%果糖水灌胃。 灌胃120min 后取材,并利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糖脂相关生化指标( TG、TC、HDL、LDL、AST、ALT、GLU 和 AL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试剂盒检测了血清 SOD、MDA 的含量以评估氧化应激水平;利用 HE 染色和油红O 染色观察肝病理情况;透射电镜观察肝细胞内线粒体形态。 结果 组合灌胃食用油和果糖水更符合人类餐后血脂升高的机制,可以显著升高餐后小 鼠 TG 水 平。 在 后 续 实 验 中,模 型 组 小 鼠 相 关 生 化 指 标 血 清 TG、LDL、GLU、ALT、AST、ALP 显著升高,HDL 显著下降。 模型组小鼠血清 SOD 水平显著降低,MDA 水平显著升高。 HE 染色模型组肝细胞结构轻微改变,肝油红 O 染色可见脂滴聚集,透射电镜可见肝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与脂滴相随的现象。结论 通过花生油和 30%果糖水组合灌胃,可以成功建立一种改良的餐后高三酰甘油小鼠模型,这种糖脂代谢紊乱可能与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有关。
    SPF 级封闭群长爪沙鼠生长发育及繁殖性能研究
    乔彦华, 彭博雅, 陈柏安, 卢 静
    2024, 41(5):  9-12.  DOI: 10.3969/j.issn.1006-6179.2024.05.002
    摘要 ( )   PDF (10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 SPF 级封闭群长爪沙鼠的生长发育及繁殖性能,进一步完善其生物学特性,为长爪沙鼠标准化研
    究及相关科研工作提供数据参考。 方法 从饲养在屏障环境中的 SPF 级封闭群长爪沙鼠群体中随机挑选 44 对繁
    殖性能良好的长爪沙鼠进行配种,记录并统计相关繁殖信息。 随机挑选出生后的长爪沙鼠 80 只( 雌雄各半) ,定期
    称重并绘制 1 ~ 77 日龄生长曲线。 结果 长爪沙鼠窝产仔数主要分布在 4 ~ 9 只,占总胎数的 84. 2%。 胎间隔主要
    分布在 24 ~ 35 d,占总胎数的 72. 1%。 初产日龄主要分布在 82 ~ 134 d,占总雌鼠量的 77%。 离乳率为 100%的胎数
    占总胎数的 79%。 结论 屏障环境中饲养的 SPF 级封闭群长爪沙鼠繁殖性能良好,母性良好且产后即可交配受
    孕。 长爪沙鼠最适离乳日龄为 25 日龄。 25 ~ 42 日龄长爪沙鼠体质量增长最快。 42 ~ 77 日龄雄性长爪沙鼠体质量
    显著大于雌性。
    雌雄同笼诱导雌性长爪沙鼠中枢性性早熟及卵巢的提前排卵
    池亚菲, 彭博雅, 马 俊, 陈建南, 陈柏安, 仵 毅, 卢 静
    2024, 41(5):  13-18.  DOI: 10.3969/j.issn.1006-6179.2024.05.003
    摘要 ( )   PDF (51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应用离乳后立即雌雄同笼饲养的方法诱导雌性长爪沙鼠中枢性性早熟及卵巢的提前排卵。 方法 本
    研究选取 130 只 4 周龄长爪沙鼠,其中雌性 90 只,雄性 40 只,将雌性随机分为 9 组,雄性随机分为 4 组,每组 10
    只。 观察雌性长爪沙鼠阴门开启日龄(VO) ,阴道涂片检测第一次发情间期日龄( D1) ;测量体质量、卵巢和子宫湿
    重并计算卵巢指数和子宫指数;反转录 PCR 法测定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 GnRH) 和垂体 GnRH 受 体
    (GnRHR) mRNA 表达水平;HE 染色,观察卵泡发育情况。 结果 实验组长爪沙鼠 VO 和 D1 出现的平均日龄比对
    照组 2 分别提前了 8. 2 d 和 8. 5 d (P<0. 05) ;实验组卵巢湿重、子宫湿重、卵巢指数、子宫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1 及
    对照组 2(P<0. 05) ;实验组及对照组 2 沙鼠下丘脑 GnRH-1、垂体 GnRH 受体 mRNA 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1;合
    笼长爪沙鼠与未合笼沙鼠相比较,卵巢湿重、子宫湿重、卵巢指数、子宫指数在 8 周龄时均有显著差异(P<0. 05) ,合
    笼组均明显高于未合笼组,且 9 周龄和 10 周龄时无明显差异;合笼组与未合笼组卵巢大小均逐渐增大,未合笼组
    8 ~ 10 周龄黄体发生率分别为 0%、50%、60%,合笼组分别为 60%、70%、80%。 结论 雌雄同笼可诱导雌性长爪沙
    鼠中枢性性早熟并促进卵巢的提前排卵。
    口咽拭子样品在小鼠肺炎病毒病原检测中的应用
    佟 巍, 郭 智, 刘 芸, 冯婷婷, 郭建国, 苏 磊, 孔 琪, 向志光
    2024, 41(5):  19-22.  DOI: 10.3969/j.issn.1006-6179.2024.05.004
    摘要 ( )   PDF (9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分子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方法在小鼠肺炎病毒( PVM) 检测中的适用性。 方法 3 周龄 BALB / c
    和 C57BL / 6J 小鼠雌雄各半,滴鼻感染 PVM,在感染后 1、2、3 周,1、2、3 月采集各实验鼠口咽拭子及尾尖血,分别应
    用 PCR 和 ELISA 方法进行检测。 结果 两品系小鼠感染 PVM 病毒 1 周后,口咽拭子 PVM 核酸检出率为 70% ~
    100%,随后 2 周和 3 周检出率降低,CT 值增高,1 个月后无检出;外周血 PVM 抗体 1 周无检出,随后 2、3 周检出率
    为 80% ~ 100%,1 至 3 月全部检出,且 PVM 抗体 ELISA 检测吸光度持续增高,2 月和 3 月仍维持较高的抗体水平。
    结论 小鼠口咽拭子样品的 PCR 检测结合血清学检测技术,可应用于小鼠 PVM 的质量控制。
    改良特异性皮炎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武 强, 王延康, 浮欣瑶, 张茂森, 李雪萍, 栾 晶
    2024, 41(5):  23-29.  DOI: 10.3969/j.issn.1006-6179.2024.05.005
    摘要 ( )   PDF (85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现有的建模方法和评价指标进行优化以提高模型的成功率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同时,对 BALB / c
    和 C57BL / 6J 两种不同品系的小鼠特异性皮炎模型进行了对比评价。 方法 8 ~ 10 周龄 BALB / c 和 C57BL / 6J 小鼠
    各 16 只,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 8 只) ,使用 2,4-二硝基氯苯( DNCB) 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皮炎( AD) 样改变,
    动态观察并统计小鼠皮炎发病程度,抓挠次数和体质量等,在实验观察的终点收集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脾指数,对
    外周血免疫细胞变化和血清相关炎症因子水平等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实验第 3 天,两种品系模型组小
    鼠均开始出现皮肤肿胀、红斑等皮炎表型,随时间进展皮炎症状进一步加重。 与同品系对照组小鼠相比,各模型组
    小鼠有明显的皮炎表现,脾指数、抓挠次数、外周血免疫细胞、相关炎症因子水平均高于其对照组水平。 BALB / c 小
    鼠的皮炎表型更易观察,但各指标与 C57BL / 6J 小鼠有较大差异。 结论 两种品系小鼠都可用于 AD 小鼠模型构
    建。 与 C57BL / 6J 小鼠相比,BALB / c 小鼠的皮炎症状更为明显,皮炎恢复能力弱。
    树鼩消化系统主要组织器官组织学观察
    陈 玥, 苏 丹, 贵文娟, 孙效容
    2024, 41(5):  30-35.  DOI: 10.3969/j.issn.1006-6179.2024.05.006
    摘要 ( )   PDF (120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人与正常成年树鼩消化系统主要组织器官的组织学特性,为树鼩作为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在消化
    系统中的应用提供组织学依据。 方法 正常成年树鼩 6 只,雌雄各半,动物安乐死后大体解剖,取材舌、食管、肝、
    胆囊、胰腺、胃、胃幽门腺、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等消化系统主要组织器官,固定后常规包埋切片进行 HE 染色。 观
    察树鼩消化系统主要器官的组织学特征。 结果 树鼩消化系统主要器官组织学特点基本与人类似,其中舌、食管、
    肝、胆囊、胃、胃幽门腺、十二指肠、空肠形态结构与人相似度高。 但树鼩消化系统组织中食管和胰腺与人略有差
    异,人食管肌层较厚,树鼩食管肌层较薄。 人胰腺中胰岛形状以球形为主,树鼩胰腺中胰岛形状多变,以长梭形和
    椭圆形为主,球形为辅。 结论 树鼩消化系统主要器官与人类似,结合树鼩基因学特点,树鼩作为消化代谢系统尤
    其是各类病毒性肝炎和糖尿病等疾病的易感动物可广泛运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实验动物的研究。
    三种小鼠肠道病毒多重 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
    赵迎峰, 马 畅, 刘 彪, 尤金炜, 张旭亮, 恽时锋
    2024, 41(5):  36-41.  DOI: 10.3969/j.issn.1006-6179.2024.05.007
    摘要 ( )   PDF (23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一种同时检测小鼠细小病毒(MVM) 、肝炎病毒(MHV)和诺如病毒(MNV)的多重 PCR 检测方法。
    方法 分别根据 MVM、MHV 和 MNV 基因保守区应用软件设计特异性引物,构建在同一反应体系中可同时检测
    MVM、MHV 和 MNV 的多重 PCR 检测方法,验证其特异性、敏感性及重复性,并进行初步检测应用。 结果 通过优
    化 PCR 扩增条件成功建立多重 PCR 检测方法,特异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同时扩增 MVM、MHV 和 MNV 的目
    的片段,片段大小与预期相符,未出现非特异性片段;敏感性测试显示,MVM、MHV 和 MNV 三种病毒的最低检测下
    限为 10 2 、10 4 、10 2 copies/ μL;重复性实验显示该方法在不同时间、不同场所应用的重复性稳定。 应用该方法对 287
    份小鼠结肠匀浆样品进行检测,与单重 PCR 检测结果完全一致。 结论 所建立的 MVM、MHV 和 MNV 三种病毒多
    重 PCR 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高、敏感性强和重复性优的特点,适用于三种病原体感染的临床样品检测和大量样品
    的流行病学调查。
    先天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蛋白基因突变的筛查与鉴定
    田小芸, 尤金炜, 齐晨阳, 梁 磊, 朱培冉, 李卫巍, 夏欣一
    2024, 41(5):  42-47.  DOI: 10.3969/j.issn.1006-6179.2024.05.008
    摘要 ( )   PDF (32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选择已报道能导致白内障的 10 个晶状体蛋白基因对自主培育的先天性白内障大鼠模型进行检测,探
    究其致病基因。 方法 以先天性白内障大鼠和野生型 SD 大鼠的基因组为模板,将 10 个晶状体蛋白基因的编码区
    及外显子-内含子连接区序列进行 PCR 扩增和 Sanger 测序,比较白内障大鼠、野生型 SD 大鼠和数据库内大鼠的基
    因序列,判断是否发生突变,并进一步分析是否为自主培育大鼠的先天性白内障的致病原因。 结果 序列比对分
    析后发现,Cryaa、Cryba1、Cryba4、Crybb1、Crybb2、Crybb3 基因均未检测到突变位点,Cryab、Crygc、Crygd、Crygs 基因检
    测到 4 个同义突变位点与一个杂合错义突变,进一步分析 Crygc 基因的错义突变并不是自主培育大鼠的先天性白
    内障的致病原因。 结论 自主培育大鼠的先天性白内障不是由这 10 个晶状体蛋白基因导致的,仍需对其他相关
    基因进行进一步研究。
    高原缺氧寒冷应激环境功能性肠病大鼠模型胃肠组织病理学变化
    买力达·马和木提, 雷 艳, 李建瑛, 廖西江, 宋来阳, 赵红琼, 许 琴
    2024, 41(5):  48-54.  DOI: 10.3969/j.issn.1006-6179.2024.05.009
    摘要 ( )   PDF (109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高原缺氧寒冷应激环境功能性肠病( FBD)大鼠胃肠组织病理学变化特点并探究微生态制剂干预
    对其胃肠组织的保护效果。 方法 建立高原缺氧寒冷应激环境 FBD 大鼠模型,采集平原对照组( PY) 、平原模型组
    ( PM) 、高原对照组(GD)和高原模型组(GM)及 4 种微生态制剂干预组大鼠的胃、回肠和结肠组织进行 HE 染色,
    光镜下观察各组织结构变化并进行病理学损伤评分。 结果 与 PY 组比较,PM 组、GD 组和 GM 组大鼠肠黏膜均可
    见部分黏膜上皮细胞脱落坏死,固有层裸露,黏膜下层及黏膜下间质、黏膜肌层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少量炎性细胞
    浸润。 与 GM 组相比,微生态制剂干预组大鼠的病理损伤明显减轻,其中 GS、FMT 组干预效果优于 DR 和 DRP 组。
    结论 高原缺氧寒冷应激环境功能性肠病大鼠胃肠组织发生明显的病理学改变,微生态制剂干预对胃肠组织有一
    定的保护作用。
    基于动物运动轨迹分析系统探讨旷场实验的规范化研究
    刘 燕, 李宇轩, 李 杰, 何青鋆, 张淑静
    2024, 41(5):  55-58.  DOI: 10.3969/j.issn.1006-6179.2024.05.010
    摘要 ( )   PDF (36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旷场实验操作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并通过动物运动轨迹分析系统的应用,优化实验流
    程,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实验效率。 方法 通过对已发表的期刊论文进行综合分析,识别出旷场实验中常见的
    操作不规范及数据解读不准确的问题。 随后,基于动物运动轨迹分析系统,提出旷场实验的标准化操作程序和注
    意事项,并进行详实的解读。 结果 分析发现,当前旷场实验中存在实验数据稀缺、不可靠,甚至无有效数据可用
    的情况,主要由于操作不规范和结果解读不准确。 通过实施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使用先进的运动轨迹分析系统,
    能够显著提升实验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结论 规范化旷场实验操作和正确使用动物运动轨迹行为学分析软件
    是获得高质量实验数据的关键。 实施这些改进措施可以减少实验资源的浪费,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长爪沙鼠肾病变随年龄变化的研究
    李 梦, 陈柏安, 卢 静
    2024, 41(5):  59-66.  DOI: 10.3969/j.issn.1006-6179.2024.05.011
    摘要 ( )   PDF (225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本实验通过对长爪沙鼠不同年龄段肾病理表现特征的研究,为相关肾病变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方法 利用 HE 染色观察长爪沙鼠不同年龄段肾病理表现,利用 CaseViewer 对肾小球、肾小囊、近曲小管进行记录、
    分析;利用 CaseViewer 对肾病理评分进行分析。 结果 在 12、48 和 72 周时,可见肾小球增大,挤压肾小囊囊间隙;
    肾小球外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肾小球与肾小囊黏连,并破坏附近近曲小管;肾小囊壁层增厚、分层;48、72 周时,
    可见近曲小管管腔内蛋白样均质红染物质和肾小球坏死;病理评分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不论是雌性还是雄性,
    其肾病理程度都呈上升趋势。 其中雄性长爪沙鼠,12 与 8 周比较,72 与 48 周比较,肾小体病理评分都出现极显著
    性增长(P<0. 01) ;而雌性长爪沙鼠,12 与 8 周比较,48 与 12 周比较,72 与 48 周比较,肾小体病理评分都出现极显
    著性增长(P<0. 01) 。 结论 在 12 ~ 72 周时,长爪沙鼠表现出广泛的肾病理损伤,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肾病理损伤
    逐渐加重。
    不同抗凝比例对 SD 大鼠凝血指标的影响
    郑 薇, 夏祺悦, 刘科亮, 罗 玲
    2024, 41(5):  67-71.  DOI: 10.3969/j.issn.1006-6179.2024.05.012
    摘要 ( )   PDF (36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不同抗凝比例对 SD 大鼠凝血结果的影响。 方法 SD 大鼠 80 只,雌雄各半。 腹腔静脉采血,部
    分进行血钙(Ca 2+ ) 、血细胞比容( HCT)和血小板( PLT)的检测,其余按照枸橼酸钠抗凝管 1 ∶ 2、1 ∶ 4、1 ∶ 6、1 ∶ 8 和
    1 ∶ 10 的抗凝比例,进行凝血酶原时间( 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的检测,并分析结果。 结果 SD 大
    鼠的 Ca 2+和 HCT 与人类正常值相近,但 PLT 远大于人类 PLT 的正常值范围。 APTT 随着抗凝剂量增加时间延长,
    各抗凝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PT 随着抗凝剂量增加时间延长,各抗凝组与 1 ∶ 2 或 1 ∶ 4 组间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 05) 。 APTT 在抗凝比 1 ∶ 8 ~ 1 ∶ 10 时凝固曲线基线期缩短,PT 在抗凝比 1 ∶ 2 ~ 1 ∶ 4 时凝固曲线有
    异常波动。 结论 SD 大鼠最优抗凝比应适当高于人类,在 1 ∶ 6 左右能降低不合格标本的检出率,给动物实验提
    供更可靠的检测结果。
    饮用水 pH 值对小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张依量, 张 涛, 李斯特, 丁璐静, 邱业峰, 武文卿
    2024, 41(5):  72-79.  DOI: 10.3969/j.issn.1006-6179.2024.05.013
    摘要 ( )   PDF (41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本实验旨在探寻实验动物饮用水 pH 值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的联系,评估其对生物体内代谢的潜在影
    响。 方法 将 24 只 5 ~ 6 周龄 SPF 级雄性成年 C57BL / 6N 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 3 组:空白对照组(Control 组) 、酸
    化组(Acid 组)和碱化组(Alkali 组) ,提供日常 pH 6. 3、pH 2. 5 和 pH 8. 7 的饮用水,动物持续自由饮水 4 个月。
    每天观察记录动物外观 体 征、行 为 活 动,每 周 检 测 体 质 量 和 摄 水 量,实 验 结 束 后 采 集 新 鲜 小 鼠 粪 便,采 用 16S
    rDNA 扩增子测序技术,测定 V3-V4 区序列,对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比较。 结果 各实验组的肠道
    微生物物种组成差异大,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门、属 2 个分类水平上的物种进行分析发现,与处理组相比,
    Control 组中厚壁菌门、罗氏菌属的丰度显著升高,疣微菌门、巴氏菌属、拟杆菌属、拟普雷沃菌属的丰度显著下
    降。 结论 长期摄入 pH 2. 5 和 pH 8. 7 的饮用水不影响小鼠的生长发育,促进了与小鼠糖类、脂质代谢相关的
    有益菌定植。
    常用病毒载体系统的生物安全挑战及风险评估
    李晓燕, 鹿双双, 王嘉琪, 卢子薇, 刘 美, 吕 超, 卢选成
    2024, 41(5):  80-87.  DOI: 10.3969/j.issn.1006-6179.2024.05.014
    摘要 ( )   PDF (8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介绍常用病毒载体的特点、病毒载体系统运用的生物安全挑战及载体系统的生物和环境风险评估,为我
    国病毒载体系统研发及临床运用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病毒载体系统将治疗性基因及其相关的调控元件传递到
    人类细胞核中,通过基因改造患者的细胞,从而治愈疾病或提高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病毒
    载体因其独特的基因传递特征和靶向特异性,已越来越成为向各种实验系统转运核酸的重要工具。 病毒载体还在
    基因治疗和疾病防控等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为解决人类遗传和获得性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法。 利用病毒
    载体系统进行疾病防控及科学研究,需要了解病毒载体的特性、进行人类健康和环境风险等评估,且强调生物安全
    管理的重要性。
    北京友谊医院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中常见问题探讨
    孙晨阳, 许虎峰
    2024, 41(5):  88-92.  DOI: 10.3969/j.issn.1006-6179.2024.05.015
    摘要 ( )   PDF (18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实验动物中心为医院旧楼改造设施,自 2012 年 6 月开始运行至今。 10 年期
    间,北京友谊医院实验动物管理与使用委员会共计审查了 514 份实验动物使用申请。 笔者就北京友谊医院近 10 年参
    与的实验动物使用申请评审会项目福利伦理审查中发现的常见问题分析并总结,供同行及相关科研人员参考。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实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王柳清, 薛 群
    2024, 41(5):  93-100.  DOI: 10.3969/j.issn.1006-6179.2024.05.016
    摘要 ( )   PDF (8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是一种累及视神经、脊髓、脑后极区,以体液免疫为主、细胞免疫为辅的神
    经免疫性疾病。 虽然目前模仿 NMOSD 发病机制已出现多种被动免疫型、少量主动免疫型动物模型,但目前尚无统
    一的、临床高模仿性的 NMOSD 的实验动物模型制备方法。 本文结合近年来关于 NMOSD 研究的文献,就 NMOSD
    的实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树鼩寄生虫感染研究进展及标准化思考
    田永路, 李夏莹, 朱德生, 韦玉生
    2024, 41(5):  101-108.  DOI: 10.3969/j.issn.1006-6179.2024.05.017
    摘要 ( )   PDF (8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树鼩作为我国开发的实验动物新品种,其亲缘关系与灵长类最为接近,许多生物学特性与人类近似。 目前,
    树鼩已经被广泛用于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 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树鼩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病原生物,
    尤其是寄生虫的感染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因此,实验树鼩的标准化也就显得十分迫切。 本文就
    树鼩体内外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简要概述,为树鼩寄生虫控制标准的完善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