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1992年 第9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1992-12-25
    论文
    免疫缺陷动物在肿瘤细胞侵袭研究中的应用
    高进;
    1992, 9(04):  1-6.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10余年来利用免疫缺陷动物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人类瘤细胞侵袭性的观察。共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侵袭模型的建立:共建立了6个体内侵袭模型(包括背侧皮下,肌肉内,腹腔内,肾包膜下,睾丸包膜下和爪垫皮下等移植侵袭模型),不同模型具有不同用途。这6种侵袭模型均可作侵袭力的比较研究。(2)侵袭和转移之间关系的观察;利用爪垫皮下和睾丸包膜下移植侵袭模型,以不同时间截肢(切除局部肿瘤),待动物存活到最终时间和不同时间处死动物,观察局部肿瘤侵袭程度和转移出现时间的关系。初步证明局部肿瘤侵袭发展到Ⅲ级侵袭以上时方出现转移,侵袭Ⅲ级是危险期,这个结果对临床肿瘤病人手术时机的选择有重要参考价值。(3)对瘤细胞侵袭程度的定量分析做了初步观察,为今后深入研究侵袭定量打下了基础。(4)瘤细胞侵袭性和器官微环境关系的观察,初步证明了肿瘤细胞侵袭性和转移一样,也具有器官特异性。(5)同时也证明了瘤细胞侵袭的表达与移植方式的关系,找出了对瘤细胞侵袭最敏感的部位和器官,如肾包膜下和腹腔内为敏感的部位;背侧部皮下为不敏感的部位。因此鉴定一个肿瘤是否具有侵袭性,其侵袭程度如何,就不能仅用一个部位和器官。本文总结了近10余年的初步结果,提出了一些待深入研究的问题,这为今后深入研究人类肿瘤细胞侵袭机制和实验治疗,建立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前言
    全国第四届免疫缺陷动物实验学术交流会筹备组;
    1992, 9(04):  2-2.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全国第四届免疫缺陷动物实验学术交流会”订于1992年11月在广东省湛江市召开。这次会议由广东医学院、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免疫缺陷动物实验研究专业委员会、北京实验动物学会联合主办。会议共收到论文65篇,其中综述3篇(1篇已发表于本刊今年第二期);人肿瘤移植瘤模型建立及有关研究16篇;人癌移植瘤实验诊断及治疗17篇;免疫缺陷动物自发肿瘤、人正常组织移植诱癌、麻风杆菌感染等15
    人体肿瘤的异种移植与抗癌药物研究
    甄永苏;
    1992, 9(04):  7-9.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免疫缺陷动物的肿瘤异种移植为研究抗癌药物提供了各种人体癌瘤的实验模型。研究证明,药物对异种移植的人体肿瘤的作用与药物的临床疗效有良好的相关性。因此,人体肿瘤异种移植在药物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在针对某些类型癌瘤的新药筛选中,在评价药物对人体癌瘤的实验疗效以及在肿瘤的导向治疗研究中,此实验模型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人肺癌裸鼠常位移植实验研究
    郑杰;齐茂松;徐荣;王洁良;由江峰;吴秉铨;
    1992, 9(04):  10-13.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高转移人肺巨细胞癌和低转移人肺腺癌常位移植于裸鼠肺内,其移植成功率分别为74%和56%,肺内移植瘤仍保持人原发肿瘤的病理组织学形态,其肉眼类型可呈肺门肿块,周围结节和弥散浸润型,与人类原发肺癌亦相似,而与局限膨胀生长或较少浸润的裸鼠皮下移植瘤有明显区别。肺内常位移植瘤较广泛地浸润胸部脏器,特别应当指出的是低转移肺腺癌细胞肺内移植其淋巴结转移率可达56%,甚至高于该癌系在beige裸鼠体内的淋巴结转移率。说明常位移植有利于恶性肿瘤表达其浸润转移表型。常位移植之肿瘤生物学行为更接近人体内原发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将成为研究人类肿瘤特性和实验治疗的更为适宜的实验模型。研究裸鼠皮下移植瘤和常位移植瘤基因表达的差异亦将为肿瘤浸润转移分子生物学基础的揭示作出贡献
    人胃癌裸鼠肝转移模型的建立
    杨善民;陈福;张长弓;顾星星;陈美玉;
    1992, 9(04):  13-13.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已建成的人胃癌MGC80—3细胞裸鼠移植瘤为细胞来源,采用机械消化为辅、胶原酶等消化为主,经过改装的三级过滤系统分离活的单细胞,经外科手术,脾被膜下注入1.25×10~6个MGCS0-3细胞。研究表明,移植前施用含0.5%CCl_4橄榄油,使MGC80-3细胞在肝脏形成转移灶数目增多。光镜下,CCl_4中毒后第2天、第10天裸鼠肝脏显示不同程度肝细胞脂肪变性、坏死、纤维化、肝细胞再生和小胆管增生现象。电镜下,CCl_4中毒后肝细胞显示SER,RER不同程度的扩张,并伴有RER脱颗粒,胞质内脂滴和脂褐素增多,肝窦内皮受损收缩,有纤维素样物质沉着,提示CCl_4中毒后肝细胞坏死、内皮损伤、纤粘蛋白沉着是造成MGC80-3细胞肝脏转移灶增多的原因之一。总之利用自系移植成功的裸鼠人胃癌细胞移植瘤为细胞来源,三级细胞过滤系统分离实体瘤组织而获得增殖能力强的单个瘤细胞,借用CCl_4对肝脏损伤,脾下移植亲宿主性胃癌单个细胞,容易获得人胃癌细胞在肝脏多个转移灶。这个方法能为预防和研究肿瘤细胞转移提供可靠而有价值的实验研究模型。
    人和动物肿瘤移植于免疫缺陷和正常小鼠脾内后肝转移形成及其机制探讨
    薛克勋;高进;赵雪梅;顾蓓;
    1992, 9(04):  14-16.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讨肝转移形成机制和生物学特性,用人类鼻咽癌(CNE—2Z)和小鼠子宫颈癌(U14)分别在裸鼠和615近交系小鼠脾内移植。结果人类鼻咽癌脾内移植后43—50天有8/10例(80%)在脾一端形成瘤结节的同时肝内也形成转移瘤,其中4例合并肺转移;小鼠子宫颈癌在615小鼠脾内移植后,13—14天处死,结果1和3天切除原发瘤,分别有11%和63%发生了肝转移,而未切除原发瘤有73%发生肝转移。同时有程度不等的肺和淋巴结转移。结果表明凡有足够的癌细胞接种到脾内均可发生原发瘤,继而沿血流系统进入肝脏,在肝内形成转移瘤。
    人肠粘液腺癌裸鼠腹腔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
    姚明;邵龙琪;冯国光;周锡庚;
    1992, 9(04):  16-16.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已建成的人肠粘液腺癌裸鼠移植瘤标本,制备成癌细胞悬液,进行裸鼠腹腔接种,建立了人肠粘液腺癌裸鼠腹腔移植瘤模型,至今巳传14代,接种方法简单,生长稳定,移植成功率达98.8%。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形态证实腹腔移植瘤保持了人肠粘液腺癌的结构和特点,染色体分析显示人类恶性肿瘤染色体特征。血清癌胚抗原(CEA)含量测定表明,该移植瘤具有高分泌CEA的能力,平均63.4ng/ml,最高达111ng/ml。该腹腔移植瘤的建立,为人体肿瘤的基础研究、抗肿瘤药物的筛选和肿瘤的腹腔内化疗提供了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人食管癌裸鼠移植瘤株建立及其应用的研究
    蔡海英;魏龙星;叶燕丽;陈旦洋;卢圣贤;何为民;张恩罴;钟强荣;孙振权;
    1992, 9(04):  17-23.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人食管癌组织直接接种于裸鼠,建立两株裸鼠移植瘤株,分别命名为人食管鳞状细胞癌裸鼠移植瘤(HEC_2)和人食管腺鳞癌裸鼠移植瘤(HEC_6),两瘤株的鼠间传代达40余代,历时3年,生长稳定,潜伏期短,移值成功率达100%。并应用于抗癌药物和放射增敏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平阳霉素对HEC_6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重复两次,抑制率分别为56.5%和8.87%;血卟啉衍生物(HPD)对HEC_2 X线分次照射有明显增敏作用。
    双标记人肝癌裸鼠实验研究
    杨善民;赵玉华;陈福;郑耘;颜江华;苏金华;张长弓;孙亚萍;梁基选;陈美玉;傅寿宁;
    1992, 9(04):  24-28.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简易实验室和层流架成功地繁育SPF级裸鼠,并建立起双标记—AFP和HBsAg~+的人肝癌裸鼠模型。移植瘤已传5代,生长稳定,潜伏期缩短;经组织病理学、超微结构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确认移植瘤来自于人原发性肝癌。应用免疫试剂盒和电子显微镜技术进一步证实荷瘤小鼠移植瘤不仅分泌AFP,而且还分泌。HBsAg,瘤组织含有HBsAg蛋白纤丝样特征的细胞。一种适合于癌细胞存活的转运培养液初步用于肝癌的取材,更深入的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开展。
    人胃癌裸鼠原位接种模型的建立及其在实验治疗中的应用
    张素胤;孙玮辰;陈陵际;徐梁;
    1992, 9(04):  28-28.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道在裸鼠体内建立人胃原位癌模型的结果。裸鼠经麻醉后,在近前胃处的胃粘膜下接种人胃癌细胞SGC-790l悬液0.02ml(含癌细胞约10~6)。种后三天可见接种部位苍白、僵硬,种后一周 ,胃粘膜接种部位隆起小结节并向周围浸润。种后二周,胃部隆起肿块明显,胃粘膜皱襞消失,局部淋巴结肿大,腹腔内可见少量腹水。种后三周,胃部肿块增大质硬,与周围结肠、脾脏等粘连成团块状,腹壁及大网膜可见散在小球形癌灶,腹腔内有明显血性腹水,荷瘤鼠呈现蛙形腹、恶液质。存活期为16~25天,局部肿瘤直径超过1cm,病理证实癌细胞在粘膜与肌层浸润性生长并累及浆膜。接种后第八天注射~(125)I标记的胃癌单克隆抗体MGB_2(~(125)I-MGB_2)进行生物学分布研究。注射四天后肿瘤/非瘤组织的放射性比值(T/NT):血2.01,肝3.57,脾,3.98,肺3.67,正常胃4.11。SPECT放射免疫显像可见肿瘤局部放射性浓聚。上述结果表明:已建立的人胃癌裸鼠胃原位接种模型,再现了临床胃癌的局部浸润、淋巴结转移、腹腔内播散等病理过程,为胃癌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与人体更为接近的动物模型。我们用此模型对临床常用抗胃癌药物进行实验治疗研究:在裸鼠胃原位接种PSGC-7901后,分别予以每周一次或两次的给药治疗。连续给药三周,以荷瘤鼠存活期评价疗效。结果表明,以MMC的疗效为最好,治疗组小鼠与对照组比较,存活时间延长90%以上,其次为cis-DDP,而5-FU及CTX的效果较差,Me-CCNU则无效。
    人结肠癌细胞裸鼠肝转移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
    冯国光;周锡庚;姚明;邵龙琪;
    1992, 9(04):  29-29.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人结肠癌(human colonic cancer,HCC)体外培养细胞移植于裸鼠脾脏内,建立了一个可靠且可复制的HCC细胞裸鼠肝转移模型。所有裸鼠(12只)均发生肝转移,其中2只(17%)伴有胰腺转移。每只裸鼠的肝脏表面均可见到多发性转移瘤,瘤结节数目与脾脏内移植的HCC细胞量有关,1×10~6细胞:平均60个以上;1×10~5细胞:平均12.67个;1×10~4细胞:平均8.33个。三种不同浓度HCC细胞所致的肝转移瘤数目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瘤结节大小不等,最大的直径8mm。肝转移瘤病理组织学结构与原始人结肠癌细胞的形态特征相似,且仍具有分泌CEA的能力。该HCC细胞裸鼠肝转移模型的成功建立,为进一步开展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方法及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预防方法的研究提供了有用的工具。
    人降结肠高分化管状腺癌的裸鼠移植瘤形态学研究
    陈荣丽;鱼达;彭佳萍;郑树;
    1992, 9(04):  29-29.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立了人降结肠高分化管状腺癌裸鼠移植瘤,历时两年余已传19代。研究表明,移植瘤的组织形态各代之间基本相同,呈高分化管状腺癌。腺管上皮细胞呈柱状,核梭形或不规则形,核仁明显,核位于细胞基底部呈极性排列;腺腔侧可见胞浆带。少数癌巢上皮细胞排列极性消失。在肿瘤相关抗原表达方面,CEA抗原呈弥漫性胞浆阳牲,人大肠癌抗原(MC_3)呈胞浆和腺腔缘阳性,腺管旁浸润小巢的阳性程度明显高于腺管。对9代移植瘤进行电镜观察,各移植瘤癌细胞超微形态呈现异型性,但腺腔缘可见微绒毛。提示我们建立的人降结肠高分化管状腺癌裸鼠移植瘤适合作为人大肠管状腺癌生物学行为和治疗研究的较好模型,MC_3抗原表达强弱可能同癌细胞的增强和侵袭力有关,以MC_3全胞浆阳性的癌细胞增殖和侵袭力更强。
    人低分化鼻咽癌上皮细胞系及其单克隆株裸鼠皮下种植后自发性转移特性的初步观察
    黄培根;唐慰萍;李飞虹;胡新荣;莫梅英;邓惠华;
    1992, 9(04):  29-30.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有限稀释法,进行人低分化鼻咽癌上皮细胞系(CNE-2Z)的单克隆化培养,成功地建立了25个单克隆细胞株,并根据细胞电泳率、细胞体外培养的倍增时间、分裂指数及低血清培养等筛选指标,从中筛选出电泳率差异较大及体外生长特性有明显差异的两个克隆化细胞株(F1、H5)。将该两株及母系的癌细胞分别接种于NC系裸鼠背部皮下,动物鼠龄为30~50灭,随机分组,雌雄兼用,每鼠各挡种1×10~6的癌细胞,实验动物饲养于生物层流架中。按种后第30天,每组各处死4~5只动物进行组织学检查,均未见转侈发生。接种后第55天,处死全部实验动物检查,发现自发性转移率分别为;CNE- 2Z母系3/6; CNE-2Z-H5为5/11; CNE-2Z-Fl为5/10。三组间转移率无明显差异。但分析各自发性转移部位发现,CNE-2Z母系均为局部引流淋巴结转移(3/3);CNE-2Z-H5局部淋巴结转移(3/5)及肺转移(2/5);而CNE-2Z-Fl则均为肺转移(5/5)合并有纵隔淋巴结转移(2/5),来见局部引流淋巴结的转移发生。有关CNE-2Z的不同克隆株与母系的癌细胞在体外生长特性及不同电泳率与体内生长及其自发性转移特点的关系正在深入分析研究中。
    不同转移能力的人鼻咽癌细胞CNE-2Z克隆株在scid小鼠体内的验证和比较
    郁多男;高进;汪歌;李彦;
    1992, 9(04):  30-30.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道将从人类鼻咽癌细胞系(CNE-2Z)分离出的不同克隆株细胞悬液,分别移植于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和BALB/c裸鼠的背侧皮下,于56天后处死所有小鼠,进行了大体和组织学检查。结果发现当每只scid小鼠移植2×10~6个瘤细胞时,CNE2-L2克隆株为高转移株,其淋巴转移率为100%,肺转移率为71%;而CNE2-L4克隆株为低转移株,其肺转移为13%,淋巴结未见转移;而当每只小鼠移植2×10~5个瘤细胞时,CNE 2-L2也为高转移克隆株,但比上者为低,其淋巴结转移率为71%。肺转移率为14%;CNE2-M2克隆株为中转移株。其淋巴转移率为43%,肺转移率为14%。与其裸鼠相比,当给每只BALB/c移植2×10~6个瘤细胞后56天时,尚未查见转移。说明两种免疫缺陷动物对恶性瘤细胞表型的表达,scid小鼠比BALB/c裸鼠为敏感。另外,皮下移植瘤细胞的数量也可能与转移出现的时间有密切关系。在相同时间内移植瘤细胞数越多,转移率也相对地增高,反之亦然。
    荷人鼻咽癌裸鼠血浆和鼻咽癌细胞株培养上清液MDA水平的动态变化
    杨纯玉;杨惠玲;简志瀚;
    1992, 9(04):  30-30.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NC裸鼠复制人鼻咽癌(NPC)动物模型和低分化鼻咽癌细胞株(CNE_2)培养,检测不同时期荷人NPC裸鼠血浆MDA,以探讨荷瘤鼠血中自由基的变化规律和肿瘤的关系,并以CNE_(-2)细胞株为线索,检测CNE_(-2)细胞株培养上清液MDA,间接追踪荷人NPC裸鼠血中自由基变化的来源。结果表明荷人NPC裸鼠潜伏期血浆MDA已明显高于正常裸鼠(P<0.01),且荷人NPC裸鼠血浆中MDA从早期到中期逐渐升高,并达高峰,中期至晚期MDA渐下降,但仍高于正常水平(P<0.01); CNE_(-2)细胞株培养上清液中MDA明显高于人胚肺细胞株培养上清液所含MDA(P<0.01),并随着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多。提示肿瘤发展与自由基水平的增高有关,荷人NPC裸鼠血浆MDA增高可能来源于肿瘤细胞自由基产生过多或清除不足。
    人喉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的生长特性和形态学观察
    修英涛;王太一;张梅英;陈玉生;倪群;李华;史晓平;郭学英;关超;
    1992, 9(04):  31-3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人喉癌手术切除标本建立了裸鼠移植瘤模型,已传至第9代。原代移植成功率为66%,潜伙期30—70天;鼠间传代移植成功率为100%,潜伏期14—19天,生长稳定。经光学显微镜检查,各代移植瘤组织结构与原人喉癌组织基本一致。电镜检查证明,具有人癌喉特征,癌细胞间有大量桥粒,胞浆中可见较多张力原纤维,有的张力原纤维与桥粒相连。细胞表面有较多指状突起,核膜规则,胞浆中线粒体较多。该移植瘤模型的建立,为研究人喉癌的生物学特性、功能及实验治疗提供了有用的工具。
    人肝癌BEL-7402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杨善民;袁卫东;陈福;林炳珍;
    1992, 9(04):  31-3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把BEL-7402细胞株成功地移植于裸鼠,并已传5代。观测瘤体的生长情况,从生长曲线表现出肿瘤有较高的恶性行为——不断膨胀性生长。移植瘤病理形态学上与原细胞株具有相似性,移植瘤细胞核大,细胞多形性,细胞排列有的呈索状或腺样。电镜下移植瘤细胞具肝癌细胞超微结构特征,如细胞之间形成发育不全毛细胆管及其细胞连接,此外,还见到胞浆内存在核膜组装过剩的环孔板、染色质间颗粒、张力原纤维等结构。移植瘤染色体众数为不足三倍体,与原细胞株染色体众数分布大体相同。应用抗7402细胞多抗,PAP染色法表明移植细胞阳性反应,胞浆内有棕褐色沉淀。实验过程中移植瘤未测得AFP。这与原细胞株上清AFP阴性一致,移植瘤是否会出现AFP阳性反应有待于继续观测。
    人骨肉瘤在裸鼠不同部位的接种生长情况
    沈靖南;黄承达;曹宪明;陈系古;魏献忠;
    1992, 9(04):  31-3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告6例入骨肉瘤分别接种于裸鼠腋部皮下,股骨旁肌肉间和肾包膜下三个部位的生长情况,以肿瘤体积测量法和放射性自显影术观察,结果显示:骨肉瘤异体移植10天后,肾包膜下移植瘤生长较好,皮下和肌间移植瘤生长较差。
    LAK细胞裸鼠体内抗实验性转移研究
    张滨学;王洁良;周可祥;张卫国;郑杰;吴秉铨;
    1992, 9(04):  32-34.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裸鼠循环系统为实验体系,建立高转移性癌细胞实验转移模型。在此基础上,将体外经白细胞介素2活化的人LAK细胞与高转移性癌细胞同时注射于裸鼠尾静脉内;将未经活化的淋巴细胞与癌细胞一同注射,作为对照,观察LAK细胞抗实验性转移作用。结果表明,每只接受3×10~7 个LAK细胞与1×10~6 个肿瘤细胞的实验组5只小鼠,注射细胞后全部健康存活,无一生长肿瘤。而接受与实验组相同数量的淋巴细胞与肿瘤细胞的对照组5只小鼠,分别于注射后第五周在皮下、脊柱旁及肺脏内出现转移瘤生长。说明LAK细胞不仅在体外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在裸鼠内也能够抑制高转移癌系实验性转移的发生。
    人体肺腺癌异种移植模型应用于抗癌药物复筛的可能性
    严惠芳;陆宏祺;
    1992, 9(04):  34-34.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体肺腺癌异种移植于T细胞免疫缺陷裸鼠的模型应用于抗癌化合物的复筛。经同一化合物三次实验结果显示具有较好的重现性及量效关系。应用于复筛命中率较高,即可节约实验经费又对临床实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单抗Fab片段与抗癌抗生素C1027偶联物对裸鼠移植人肝癌的治疗作用
    李军智;江敏;薛玉川;甄永苏;
    1992, 9(04):  35-38.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抗人肝癌单抗3A5用氯化汞合木瓜蛋白酶消化,经SDS-PAGE、ELISA方法检测证实得到Fab活性片段。单抗3AS及Fab片段与抗癌抗生素C1027偶联,得到3A5-C1027和Fab-C1027偶联物。克隆生成测定对肝癌细胞具有极强的杀伤作用,C1027、3A5-C1027和Fab-C1027的IC50值分别为6.5 x10~(-16)、4.2×10~(-14)M和8.6×10~(-16) M。 Fab-C1027对人咽上皮癌细胞与靶细胞的杀伤活性相比,两者相差32倍,呈选择性杀伤作用。观察C1027、Fab-C1027对移植人肝癌裸鼠的治疗作用,其抑瘤率分别为59%和85%。在可耐受剂量下,C1027对人肝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Fab-C1027显示更强的抑制作用。
    放射合并β-胡萝卜素对裸鼠人体鼻咽癌的作用
    胡长坤;曹世龙;黄抗美;蒋聘;李栋良;张凤坤;倪洪珍;周决;
    1992, 9(04):  39-43.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测量肿瘤体积以及应用流式细胞计检测细胞DNA含量,观察放射合并β-胡萝卜素对第36代裸鼠人体鼻咽癌的作用。结果表明放射是抑制肿瘤增殖的主要因素(P<0.05或0.01),而β-胡萝卜素对肿瘤的生长无直接影响(P>0.05);放射导致移植瘤S%和G_2+M%显著升高(P值分别小于0.01和0.05),还引起裸鼠股骨骨髓细胞的G_2+M%显著升高(P<0.05),而β-胡萝卜素可有效地抑制放射对骨髓细胞的这种作用(P<0.05)。因此可以认为放射与β-胡萝卜素合用时,虽然β-胡萝卜素不能直接影响放射对肿瘤本身的作用,但它有助于缓解肿瘤周围组织的放射损伤。
    抗人膀胱癌单抗的导向治疗实验研究
    俞莉章;谢蜀生;赵翀;顾方六;
    1992, 9(04):  43-43.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北医大泌尿所建成的人体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系BIU 87免疫BALB/c小鼠,制备了一株抗人膀胱癌单克隆抗体,多项鉴定表明此单抗特异性较好。用此单抗与放射性同位素~131I偶联后,注入载瘤裸鼠体内,肿瘤显像明显,进一步证实单抗的导向作用。然后用这种单抗通过顺乌头酸与抗肿瘤药物阿霉素偶联,用膀胱癌细胞BIU-87和E-J二种作为靶细胞,大肠癌细胞Lovo作为对照,检查免疫偶联物在体外的杀伤活性,结果表明阿霉素与单抗的龟疫偶联物对Lovo细胞没有杀伤作用,对BIU-87及E-J细胞有明显的杀伤作用,而两种膀胱癌细胞对免疫毒素的敏感性是有所不同的。单独使用单抗在体外没有杀伤作用,单独使用药物会产生非特异性杀伤作用。单抗与阿霉素混合使用其作用与单独药物相同。载瘤裸鼠体内用药实验结果表明免疫偶联物能抑制肿瘤生长,单独使用单抗,通过体内补体激活也可起一定治疗作用,但不如免疫毒素明显。停药后有些肿瘤有增长趋势,提示今后临床用药应注意治疗间隔时间及用药方案。
    荷人鼻咽癌裸鼠血清MDA、NK活性及中药“癌克星”制剂对其影响的研究
    杨惠玲;黄静姝;简志瀚;马志楷;陈宏智;潘伟雄;朱振宇;
    1992, 9(04):  43-43.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BALB/c裸鼠复制人鼻咽癌(NPC)模型,检测荷人NPC裸鼠血浆MDA和脾NK活性,以探讨瘤宿主NK活性改变的原因和可能机理;观察中药“癌克星”制剂对NPC的抑瘤作用及对MDA和NK活性等的影响,以探讨其抑瘤机理,结果发现荷NPC课鼠血浆MDA(37.92±5.36nmol/ml)比正常裸鼠(13.90±1.63nmol/ml)明显增高(P<0.01),而脾NK活性(40.93±2.39)则比正常裸鼠(67.09±6.28)明显降低(P<0.01)。中药“癌克星”制剂对荷瘤裸鼠有抑瘤作用,抑瘤率在63.65—99.99%;并可降低荷瘤裸鼠血清MDA,提高NK活性,增加瘤组织单核细胞的浸润。实验提示,游离基类(FR)可能作为免疫抑制因子之一,使NK活性下降。“癌克星”对NPC有抑癌效应,其抑癌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瘤宿主内FR,提高免疫功能而实现。
    ~(131)I标记抗人结肠癌单克隆抗体MC_3对裸鼠载人肠癌的放射免疫显像和导向治疗研究
    许沈华;牟瀚舟;钱丽娟;朱赤红;张奕荫;黄晓曙;张宗显;孙永正;戴珊星;
    1992, 9(04):  44-50.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131)I标记的抗人结肠癌单克隆抗体(McAbMC_3)对裸鼠载人肠癌进行放射免疫显像诊断和实验性治疗研究。结果显示:体外标记抗体特异性结合率分别为37.5%和32.1%。裸鼠体内在48~120h的ECT照相可见在肿瘤部位均有放射性的特异性浓聚,其摄取量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肿瘤显影清晰,显像的合适时间为96~120h。而给予非特异性的~(131)I-NMIgG后肿瘤部位来见放射性浓聚,而呈全身均匀性分布。120h肿瘤组织与肝脏及正常肠组织的比值分别为3.61和9.81,肿瘤定位指数为4.26。实验治疗显示与对照相比~(131)I-MC_3对肿瘤有明显的抑制生长作用,治疗后第14天肿瘤抑制率为90.14%,与~(131)I-NMIgG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治疗后第32天裸鼠血清CEA含量与~(131)I-NMIgG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后8天注射~(131)I-MC_3裸鼠肿瘤呈大片坏死,仅局部肿瘤边缘尚存少数完整的肿瘤细胞,而其它正常组织、器官未见明显辐射损伤。提示McAbMC_3用于肠癌的诊断和导向治疗可能有良好的前景。
    鳖甲粉对裸鼠载人肠癌的治疗作用
    许沈华;钱丽娟;牟瀚舟;朱赤红;高永良;
    1992, 9(04):  50-50.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鳖甲粉对裸鼠载人肠癌进行实验性治疗。在给裸鼠接种人肠癌细胞前二周开始按每天16mg/只的剂量混入饲料经口投与,接种35天后肿瘤体积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抑瘤率达92.15%,与饮用5Fu的阳性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未发现鳖甲粉对小鼠产生明显毒性,实验前后白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1I-抗膀胱癌单克隆抗体在荷瘤裸鼠的体内分布与放射免疫显像
    张春丽;王兆绰;俞莉章;潘中允;顾方六;
    1992, 9(04):  51-54.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氯胺T法际记鼠抗人膀胱癌单克隆抗体(抗BIU-87McAb),标记率及标记抗体免疫活性满意。抗体注射于荷瘤裸鼠,靶与非靶放射性比值随肘间延长而增高,尾静脉注射后72h:肿瘤/血液=0.99、肿瘤/肌肉=8.43、肿瘤/膀胱壁=4.04;注射后120h:肿瘤/血液=1.38、肿瘤/肌肉=12.31、肿瘤/膀胱壁=5.24。于注射后72h行Y照相,肿瘤影像明显可见,5—7天影像更为清晰。与非特异性对照放免显像对比,表明抗BIU-87McAb具有高度特异牲,有可能进一步应用于人体膀胱癌及其转移灶的导向诊断与治疗。
    骆驼蓬总碱对裸鼠移植性肿瘤生长的影响
    杨小平;潘启超;李春杰;刘得玺;
    1992, 9(04):  54-54.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骆驼蓬总碱是从骆驼蓬(Peganum harmala L)种子中提取的总生物碱,研究证明它对小鼠多种移植性肿瘤有抑制作用,体外对胃癌MGC-803、肝癌BEL-7402、鼻咽癌CNE_2细胞株均有杀伤作用。本实验用裸鼠移植人胃癌MGC-803、肝癌BEL-7402、鼻咽癌CNE_2,观察骆驼蓬总碱对人胃癌,肝癌和鼻咽癌在体内的疗效。采用腹腔注射给药,结果表明对胃癌MGC-803每周给药二次,共给9次,在60mg/kg·次剂量下抑瘤率为48.4%;对肝癌BEL-7402每周给药二次,共给9次,在60mg/kg·次剂量下抑瘤率为60%,40mg/kg·次剂量下抑瘤率为30.9%,DDP(0.8mg/kg)抑瘤率为23%,而骆驼蓬总碱(40mg/kg)+DDP(0.8mg/kg),抑瘤率达54.7%;对鼻咽癌CNE_2每天给药一次,连给10天,在60mg/kg·天剂量下,抑瘤率为60%,在40mg/kg·天剂量下,抑瘤率为45%、42.8%。骆驼蓬总碱已用于临床治疗消化道肿瘤病人,有一定疗效并能改善病人的症状。本实验结果提示骆驼蓬总碱用于治疗肝癌和鼻咽癌的可能牲。
    博安霉素及其单克隆抗体偶联物对裸鼠移植的人大肠癌的作用
    江敏;邓甬川;童彤;甄永苏;
    1992, 9(04):  55-55.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对大多数化疗药物均不敏感。本研究用裸鼠移植的人大肠癌动物模型,观察博安霉素及其与单克隆抗体R19偶联物对人大肠癌生长的抑制作用。在裸鼠可以耐受的剂量下,博安霉素对移植的人大肠癌(人结肠癌HT-29和人盲肠癌HCe-8693)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博安霉素15mg/kg和10mg/kg对人结肠癌HT-29的抑制率为92%和89%(P<0.01)对肓肠癌HCe-8693的抑制率分别为92%和190%(P<0.01)。博安霉素MMC和5-Fu在相当于l/9 LD50的剂量进行比较,博安霉素对HT-29的抑制率为82%;MMC为53%;而5-Fu仅为12%。博安霉素对人大肠癌的抑制作用明显较MMC(P<0.05)和5-Fu(P<0.01)为强。用人盲肠癌HCe-8693细胞免疫Lou/C大鼠,用大鼠杂交瘤技术获得抗人大肠癌单抗R19。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了R19单抗对肠癌的特异性。用ABC法检测,发现R19对裸鼠移植的人结肠癌HT-29和人结肠癌的外科手术切块呈阳性反应,对人胚脑、胸腺、淋巴结、肺、脾和血细胞等呈阴性,对肾小管上皮细胞显示弱阳性。用DextranT-40为中介体的方法连接大鼠R19和博安霉素形成的偶联物兼有二者生物学活性。实验共设5组,各治疗组的剂量以博安霉素计算为1mg/kg,每周二次,共8次,最后通过称量瘤重计算各组的抑制率,游离博安霉素为52%;R19与博安霉素混合物为34%;无关抗体M_3与博安霉素偶联物为48%;R19与博安博素偶联物为90%,显著地高于其它几组(P<0.01)。综上所述,博安博素及其与R19的偶联物对裸鼠移植的人大肠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博安霉素和单抗R19的偶联物在同等剂量下对肿瘤的抑制率显著地高于游离博安霉素。
    云芝糖肽对裸鼠人肺腺癌抗癌作用的研究
    曾淑君;沈宝莲;文良珍;伍宇平;曾宪明;
    1992, 9(04):  55-55.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PSP(polysaccharide-peptide)同日本产的PSK(Krestin)是相类似的云芝糖肽。本研究证明,PSP l-2g/kg,连续口服给药15—20天,对裸鼠人肺腺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为50—70%在抑制肿瘤生长的同时,未见有血液系统和体重方面的变化。放射免疫法测定表明PSP不会引起血浆cAMP和cGMP水平的改变,提示其抗癌机制与环核苷酸系统无关。
    丁酸钠对人肺鳞癌ZSP-90细胞在体内和体外的影响
    曾宪明;陈系古;云径平;
    1992, 9(04):  56-56.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观察了丁酸钠作用人肺鳞癌细胞,结果表明丁酸钠处理前后癌细胞表面层粘连蛋白受体(LM-R)显著减少;同时丁酸钠处理癌细胞在裸鼠体内足垫未见成癌,而未经丁酸钠处理的癌细胞在裸鼠足垫成瘤率为7/8,我们认为丁酸钠对肿瘤有明显抑制作用。作用机理可能与癌细胞表面的LM-R减少有关。
    荷人鼻咽癌裸鼠血浆MDA,cAMP/cGMP及PSP对其影响的研究
    杨惠玲;简志瀚;黄静妹;潘伟雄;汪雪兰;陈宏智;
    1992, 9(04):  56-56.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BALB/c裸鼠,通过移植人低分化鼻咽癌细胞(CNE-2)复制荷人鼻咽癌(NPC)裸鼠模型,检测荷瘤鼠血浆MDA、cAMP、cGMP和cAMP/cGMP比值,以探讨cAMP/cGMP比值改变的原因和机理;观察云芝糖肽(PSP)对荷人NPC裸鼠的抑瘤作用及对荷瘤鼠血浆MDA、cAMP、cGMP和cAMP/cGMP比值影响,以探讨PSP抑瘤机理。结果发现荷瘤裸鼠血浆MDA(18.25±1.37nmol/m1)与正常裸鼠(10.83±1.18)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荷瘤鼠血浆cAMP(71.83±8.51pmol/ml)与正常裸鼠(94.77±4.65)比差异显著(P<0.05);荷瘤鼠血浆cGMP(15.77±0.65pmol/ml)与正常裸鼠(28.20±5.31)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荷瘤鼠cAMP/cGMP比值(4.55±0.35)与正常鼠(3.37±0.37)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用高低浓度PSP对荷人NPC裸鼠进行了三批实验,每批实验均有明显抗癌作用(P<0.01),抑瘤率59.58—95.53%,并可降低荷瘤鼠血浆、组织MDA,提高血浆cAMP、cGMP水平,恢复cAMP/cGMP比值。木实验提示,荷瘤鼠血浆cAMP等降低与MDA的提高有关;PSP对荷人NPC裸鼠有抑瘤作用,其抑瘤机理可能是通过降低荷瘤鼠血浆,组织MDA,提高cAMP、cGMP水平,恢复cAMP/cGMP比值。
    气功外气对人鼻咽癌细胞株裸鼠成瘤的影响
    陈小君;易青;张金梅;刘克拉;
    1992, 9(04):  57-57.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细胞培养技术,以裸鼠为实验动物,按双盲法进行了两次实验,第一次实验由气功师发放外气作用于人鼻咽低分化鳞癌细胞株(CNE-2),然后将受功组和非受功组(对照组)细胞分别接种于裸鼠(NC-Z裸鼠),结果受功组成瘤受到明显抑制,两次实验的抑制率均为100%(3/3和4/4)。两次实验组织病理检查证实:受功组裸鼠接种癌细胞部位的组织均未见癌,肝、肺组织也未见癌;非受功组裸鼠瘤组织均为低分化鳞癌,除第一次实验的2号鼠见肺转移癌外,其余各鼠肝,肺均未见癌。本研究提示有进一步研究气功外气抑瘤及其机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时也为气功外气治疗鼻咽癌提供有意义的资料。
    东莞抗癌一号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疗效初步观察
    刘科耀;曾书标;胡龄鹤;黄冰;黄文革;陈系古;
    1992, 9(04):  57-57.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疫苗或抗毒素作为抗肿瘤辅助治疗已有许多报告,本组偶然机会发现东莞抗癌一号具有明显抗癌作用。对142例鼻咽癌进行五年以上存活率观察发现,采用东莞抗癌组40例五年以上存活率为92.5%,而未采用组仅有49%。近用CNE-2细胞株接种BACB/c裸鼠23例观察,证明东莞抗癌一号有明显抗癌作用。东莞抗癌一号的作用机理,可能与增加机体对肿瘤的抗原性识别,或调动体内干扰素等的产生或直接杀伤癌细胞有关。
    天花粉素抗绒毛膜上皮癌作用的观察
    陈系古;曾宪明;
    1992, 9(04):  57-57.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植物蛋白天花粉素作用于带有移植绒癌的裸鼠,观察天花粉素的抗癌作用。将16只带瘤裸鼠随机分为4组:组I是未用药的对照组,组Ⅱ、II、IV分别按每天0.375、0.75、1.5mg/kg由腹腔注射,与对照组比较,三个治疗组的肿瘤生长率明显下降(P<0.001)。平均生存时间有明显不同,I一Ⅳ组分别是8.25±0.5天、15.75±1.7天、12.75±1.7天和10.75±1.5天(P<0.01),证明天花粉素对绒毛膜上皮癌具有治疗作用,而组II疗效较组III、IV更为显著。
    EB病毒及化学致癌物DNP对人胚鼻咽粘膜裸鼠移植的诱癌研究
    郭忠民;吴枫;沈淑静;蔡琼珍;李飞虹;莫梅英;
    1992, 9(04):  58-62.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EBV,DNP及PMA分别或协同对人胚鼻咽粘膜裸鼠移植物进行诱癌研究,探讨上述因素在人实验性鼻咽癌发生中的作用。免疫荧光法检查证实,经B95-8上清液体外及体内转染的人胚鼻咽粘膜上皮表达EBNA。实验结果显示,实验各组均可见各种增生性改变,对照组仅见一般增生性病变。各诱癌组均可见癌前病变,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共出现癌8例(1)EBV组:原位癌1例。 (2)EBV+PMA组:早期浸润癌1例。(3)EBV+DNP组:原位癌及浸润癌各1例。(4)EBV+DNP+PMA组:浸润癌1例。 (5)DNP组:原位癌1例。(6)DNP+PMA组:原位癌及浸润癌各1例。结果提示EBV可能在人鼻咽上皮实验性癌变过程中起病因作用。本研究成功诱发了三例浸润癌,均系DAP与其它因素(PMA、EBV)协同作用,提示人鼻咽癌的发生可能与多种致癌因素的相互作用有关。
    六年中裸鼠繁殖群动物自发性肿瘤发病情况研究
    黄培根;沈淑静;莫梅英;李飞虹;
    1992, 9(04):  62-62.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饲养于SPF条件下的466只Nc系自育选留的繁殖群小鼠自发性肿瘤发病情况进行了6年观察研究,其中包括纯合子雄鼠(nu/nu)164只,杂合子雌鼠(nu/+)302只。每只动物的平均观察时间均达7个月以上,淘汰时均详细解剖学检查,检出病变者进行病理组织学及透射电镜观察确诊。多数肿瘤病例结合裸鼠间可移植性鉴定。共检出自发性肿瘤7例,发生于纯合子裸鼠(♂,nu/nu)5例,杂合子裸鼠(♀,nu/+)2例。本结果表明,在相同饲养环境条件下,裸鼠(♂,nu/nu)的自发性肿瘤发病率(3.04%)比其同系的有胸腺杂台裸鼠(♀,nu/+)(0.66%)明显增高,两者发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前者的平均发瘤鼠龄比后者为短。结果支持了免疫功能缺陷的裸鼠比其同系免疫功能正常鼠有更高的自发性肿瘤发生的观点。且表明了Nc系裸鼠的自发性肿瘤以恶性上皮性肿瘤为主。此外作者针对前人的观察结果,提出了对一裸鼠群体的自发性肿瘤发病率的正确评价,必须是在相同的生存环境条件下,相同的观察时间内与其相同品系或相同基因背景的有胸腺小鼠进行比较,并经详细的病理学检查,才能得出较客观可靠的结论这一见解。
    麻风杆菌多途径接种裸鼠的研究
    王荷英;张伟云;喻林冲;施美琴;
    1992, 9(04):  63-66.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麻风杆菌经静脉内、后足垫和耳皮下多途径接种裸鼠。在裸鼠接种菌后307、334、497、和625天分别剖杀1—2只裸鼠,取接种足垫和耳部皮损、胭窝淋巴结、鼻、坐骨神经、尾部皮肤损害、舌、肝、脾、肺、肾和心脏称重后制成匀浆,作菌计数。同时各取部分组织作组织病理学检查。实验结果表明,裸鼠经过多途径接种麻风杆菌后,其菌量增殖明显高于以往报告的单途径接种方法所取得的结果。尤其在接种部位的后足垫及耳部,最高菌量分别达到2.85×10~11/g(497天)和6.28×10~12/g(625天)。虽然麻风杆菌的世代时间近似,但对数生长期时间明显延长。结果也表明,多途径接种方法能使裸鼠发生更严重的病变和系统性播散。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经抗酸染色的足垫组织切片中,在横纹肌、血管壁内皮细胞和血管中均可见到大量抗酸杆菌(AFB)及菌团,皮神经束膜内外和雪旺氏细胞中也找到了许多AFB。最终在整个足垫组织中充满了AFB。HE染色呈瘤型麻风进行性病变,肉芽肿浸润由含大量AFB的泡沫细胞和巨噬细胞构成,直至泡沫细胞组成的麻风瘤病变完全代替了正常结构。各个部位相比较,低体温部位如足垫、耳、鼻及尾部仍然是麻风菌繁殖的优势部位。横纹肌及外周神经是麻风菌好侵犯之处,也显示了麻风菌在裸鼠体内感染的特点。
    裸鼠自发性淋巴道转移肿瘤模型的建立
    李斯德;程华旭;马积庆;杨静宜;刘尚廉;徐薇苓;莫忠根;姚明;
    1992, 9(04):  67-7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裸鼠发现一例自发性皮下肿瘤,伴广泛淋巴结转移,经10代以上体内传代,在裸鼠体内长瘤及转移的特性稳定,原位长瘤率大于95%,潜伏期5—12天,转移率100%,平均荷瘤生存时间22天。大体解剖见腹股沟、腋下、颌下、腹腔等处有不同程度淋巴结转移。光镜和电镜的形态学检查见肿瘤细胞形态圆、较小、核大胞浆少,染色质呈块状、围裙状,分裂相多见,符合小细胞分化程度较差的恶性肿瘤,转移灶和原位灶形态学上相似。该可稳定传代、广泛淋巴道转移的小鼠肿瘤定名为LMLM瘤系。
    BALB/c突变鼠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李善如;仇志华;孙彦贞;
    1992, 9(04):  71-7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BALB/c的生产群中,1罐(1:1交配)繁殖鼠生下2只被毛短而稀的仔鼠。该仔鼠成年后进行兄妹交配,后代出现三种表型:被毛紧披,有胸腺,生长快,繁殖力高的全毛小鼠;完全无毛,无胸腺,生长慢,性成熟晚,产仔数低的裸鼠;被毛短而稀,有胸腺,生长较快,繁殖力较高的中间态。对这些突变鼠进行交配试验,结果表明:此种突变和常规裸基因的突变一样,由单对基因控制,三种小鼠的基因型为:全毛(+/+)、全裸(nu/nu)和中间态(nu/+),在该突变鼠的生产中,可及早将全毛小鼠淘汰掉,保留裸鼠和中间态进行繁殖,使裸鼠生产简便易行。
    Nc/s-nu/nu裸鼠遗传特性的初步研究
    邱国光;黎福荣;陈系古;
    1992, 9(04):  71-7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Nc裸鼠自1984年从日本引入我国,1986年引入中山医科大学称为Nc/s-nu/nu,已广泛应用在肿瘤学,免疫学及药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小鼠的某些同功酶和异构蛋白具有多态性,已成为研究小鼠遗传结构的标志。本组采用醋酸纤维膜电泳法对21只Nc/s-nu/nu小鼠群体中11个生化标志进行抽样检查,并计算分析其所代表的等位基因在Nc/s-nu/nu小鼠中出现的频率,用Hardy weinherg平衡公式进行吻合度检验,结果发现Nc/s-nu/nu是非近交系小鼠,可作为一个封闭群小鼠,其来源可能与CBA家族小鼠有血缘关系,还可能与RF,RFM,KK等一些品系实验小鼠中某个品系有血缘关系。本实验为我国Nc裸鼠的遗传背景作了初步的研究,也为我校Nc/s-nu/nu小鼠提供了必要的遗传数据。
    BALB/c裸鼠自发性淋巴瘤二例
    孙兆雯;邹文萍;
    1992, 9(04):  72-72.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饲养在SPF环境中,鼠龄6个月的47只T细胞缺乏的BALB/c(nu/nu)裸鼠及26只T细胞正常的BALB/c(+/nu)杂合子小鼠进行病理观察,发现两只BALB/c(nu/nu)裸鼠生长自发性肿瘤。病理诊断分别为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型淋巴瘤和B免疫母细胞型淋巴瘤。肿瘤发生率为4.26%。而BALB/c(+/nu)杂合子小鼠未见肿瘤生长。
    裸鼠自发淋巴瘤生物特性和病理形态观察
    叶祥林;郑振峰;李吉庆;
    1992, 9(04):  72-72.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纯合子Swiss裸鼠自发恶性淋巴瘤的移植特性和病理形态观察。取肿瘤组织悬液接种无T淋巴细胞的纯合子(nu/nu)小鼠皮下,每点注射0.2ml,肿瘤发生率100%;而接种有T淋巴细胞的小鼠均不生长。该肿瘤共传5代,其特性均与原自发瘤一样。光镜检查为B细胞型恶性淋巴瘤,电镜检查符合B细胞恶性淋巴瘤。
    人胚食管胃裸鼠移植的研究
    高振强;吴秉铨;郑杰;王洁良;崔湘霖;张梅;陶继荣;
    1992, 9(04):  72-72.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人胚食管胃移植于裸鼠皮下,期望建立一个研究食管胃部疾病的实验模型,人胚食管全层和粘膜层移植皮下均可成活(16/16),且均呈囊状生长,通过14个月的观察,从光镜、电镜、免疫组化、组织化学染色等方面分析,人胚食管在裸鼠体内的发育基本上与正常发育类似,且保持正常食管的基本组织结构和功能。人胚胃体部、窦部全层及体部粘膜皮下移植均没有成活(0/10),但窦部粘膜全部成活(12/12),移植片状粘膜也呈囊状生长。通过14个月的连续观察,基本保持窦部粘膜的组织结构和功能,通过腺体和CEA的变化,说明胚胃发育趋向成熟。研究中还探索了体外培养后再行移植,发现食管粘膜和窦部粘膜均可成活,且组织结构和功能与直接移植没有明显区别,为实验提供了方便。此外,为了达到长期移植的目的,而不受裸鼠寿命的限制,进行了移植物裸鼠间再移植,也可成活,且保持结构功能不变。
    甲基亚硝基尿诱发鼠T细胞淋巴瘤的染色体变化
    张义读;M·kaelbling;U.B.Dusgupta;F.Lilly;H.P.Klinger;
    1992, 9(04):  73-73.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给RF/J品系小鼠注射甲基亚硝基尿(MNU,N-Nitroso-N-Methylutea)每周30mg/kg,共5周。全部小鼠都发生T细胞淋巴瘤。为了搞清楚我们在早期肿瘤发生与发展的研究中所观察到的染色体非随机变化的意义,我们仔细观察了其原发性淋巴瘤及其在裸鼠和同基因小鼠中连续传代培养细胞的染色体。结果表明,早期的绝大多数变异是染色体数目差异,仅少数为结构变化。虽然在全部小鼠中受累的染色体不完全相同,但是常常局限在某些染色体上,主要是X, l, 3, 4, 6, 10, 12和15染色体,其出现受累的频率在受检细胞中达5—47%。绝大多数发生变化的染色体在后来的传代培养中持续出现,但有少数丢失,亦有频率增加和出现新的变化等现象。这与其他鼠类白血病和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所观察到的结果是一致的。MNU有效地产生这些变化的能力而使其出现高度的组织特异性和有效的致癌作用,可能是其对T细胞染色体转化的优先选择作用所致。
    胎儿甲状旁腺在裸鼠体内培养的研究
    陈国锐;刘仁斌;
    1992, 9(04):  73-73.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移植前组织培养能延长移植物在终宿主体内的存活时间,目前较普遍的是采用组织液培养,但这种培养方法有许多缺点:培养环境难以稳定,培养液易受污染,移植物易交性坏死,因此,有必要寻找一更可靠的培养方法。裸鼠是一种无胸腺鼠,没有T淋巴细胞,对异种移植物不排斥,近年广泛地被用于肿瘤学及免疫学研究,但应用于器官移植尚不多见。 Sollinger等人发现成人甲状旁腺(PTG)在裸鼠体内培养120天,PTG结构完好,但作为较理想的供体胎儿PTG能否在裸鼠体内存活尚无人知。本实验将胎儿PTG 23块分别在裸鼠肾包膜下培养10—30天,通过光镜及电镜观察,发现PTG结构完整,无变性坏死,无淋巴细胞浸润。应用裸鼠体内培养14天的胎儿PTG行临床移植治疗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症三例,移植疗效良好,证明经裸鼠体内培养14天的胎儿PTG仍可发挥较好的功能。另外,发现一例甲状旁腺瘤在裸鼠体内培养42天,其结构完整,无淋巴细胞浸润,与培养前的新鲜组织无明显差别。我们认为裸鼠可作为PTG移植物的一种理想培养工具,为移植体内培养开辟了一个可靠的新途径。
    裸鼠异种移植瘤激活c型RNA病毒的机理探讨
    戴志强;张素胤;许建一;俞月桂;袁幸菊;
    1992, 9(04):  74-74.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裸鼠因胸腺先天发育不良、T细胞免疫功能缺损而成为移植异种肿瘤的理想动物模型。然而,裸鼠c型RNA病毒有被移植瘤活化的可能,国外已发现了几十例。从1981年起,我们对10余株长期传代的裸鼠移植瘤模型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电镜检测,先后在大鼠BERH-2肝癌移植瘤(RL-1)、人肺鳞癌移植瘤(LSX-83)以及人肝癌移植瘤(LTNM_4)三株裸鼠模型中检出c型RNA病毒,进而对它们的活化,侵染机理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一般认为,裸鼠内源性c型RNA病毒在活化初期仅在包围移植瘤的基质中显现,而后2—3代,才侵染进入移植瘤的结缔组织、瘤细胞的间隙及其胞浆内。我们在RL-1中所见基本与之相符,但c型病毒的侵染范围似更大——瘤细胞的核周隙萌生芽孢以及毛细血管腔出现病毒颗粒,以往未见有报道。LTNM_4株的瘤细胞质膜上病毒芽孢多见,但胞浆内却查无病毒颗粒;LSX-83株从40代起,连续l5代c型病毒仅局限于瘤细胞的间隙。上述种种,提示裸鼠c型RNA病毒活化侵染过程的复杂性。 c型RNA病毒对移植瘤的侵染导致移植瘤生物学特性的改变。RL-1被侵染后,瘤细胞的间隙和内质网小池出现异常致密的有形物质;移植瘤生长缓慢;瘤组织回种大鼠皮下不能成活,而传代早期能生长。对LSX-83的侵染影响表现为移植瘤呈分化升级的趋向;瘤细胞核仁出现典型的核仁微分离。LTNM_4株的主要改变是暗细胞消失;线粒体内嵴有较多囊泡。长期传代的裸鼠异种移植瘤,其形态学特征会出现某些变化,但较c型病毒的侵染影响则小得多。内源性,c型病毒的基因组通常整合于宿主的染色体中,其潘化、侵染的机理同前尚不太清楚。订人认为,功能性肿瘤产生的蛋白质类活性物质可能对c型病毒有较强的诱导作用。RL-1与LTNM。株均乃高AFP含量的移植肝癌,c型病毒的激活可能与AFP有夫。至于淆化的e型病毒较长时期滞留在LSX-83瘤细咆的间隙,推测LSX-83瘤细胞表面可能缺乏c型病毒受体抑或具有某种抵御机制。三株裸鼠异种侈植瘤中查见c型病毒均在连续传代40代后。对于长期传代裸鼠肿瘤模型的病毒检测是鉴定模型质量的必要手段。
    裸鼠LMLM转移癌模型的鉴定
    张欣;李斯德;杨瑶琴;徐薇苓;刘尚廉;程华旭;莫忠根;张毅;
    1992, 9(04):  74-75.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立了一株裸鼠淋巴道转移的LMLM瘤系,通过体外培养,建立了稳定的、可长期传代的LMLM癌细胞株,经染色体核型、LDH同功酶染色和Southern blotting分析,确定了LMLM癌的小鼠来源,并通过一系列抗体免疫病理鉴定,进一步确定LMLM是上皮组织来源的小鼠自发性肿瘤。裸鼠自发性皮下肿瘤,经体内皮下接种传代,取转移灶瘤块进行原代培养,得到稳定的可传代的细胞株,形态小而圆,大小一致,贴壁生长,每周传两代,群体细胞倍增时间48小时,经数月的体外传代培养,细胞形态及传代特性无明显变异。体外培养的LMLM癌细胞按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可见典型的小鼠“V”形染色体,染色体数范围为36—59,平均数为40.76,有52%细胞染色体数为40条。LMLM癌原位灶及腋下淋巴结转移灶的LDH同功酶电泳行为完全相同,证实淋巴结转移癌细胞确实来源于原位肿瘤的转移,以小鼠肾脏的LDH同功酶谱作为对照,LMLM癌以LDHs为主,而与人小细胞肺癌NCI-H_128的比较,二者LDH的电泳行为完全不同,推论LMLM癌和H_128是两种来源无关的癌系。进一步用Soushern blotting方法鉴别LMLM癌的种系来源,人小细胞肺癌H_128在放射自显影中和人DNA探针呈强阳性杂交,并不受小鼠DNA预杂交影响,而LMLM原位灶和转移灶均不能和人DNA探针杂交。用人DNA预杂交,小鼠肺DNA作为探针,LMLM原位灶和转移灶呈强杂交,人H_128不能与之杂交,这从DNA水平证明,LMLM是小鼠来源的肿瘤。用一系列抗T、B淋巴细胞抗体,抗上皮细胞标志物抗体,抗间叶组织标志物抗体及抗神经内分泌标志物抗体进行免疫组化综合比较分析,结果为LMLM与抗淋巴细胞抗体、抗神经内分泌标志物抗体和抗间叶组织标志物抗体均呈阴性反应,而与部分抗上皮细胞标志物抗体EMA,Keratin反应阳性,故可排除淋巴系统肿瘤可能,不支持小细胞肺癌类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而是一种上皮来源的肿瘤。本实验通过染色体核型、LDH同功酶谱分析及Southern blotting杂交都较肯定地鉴别了LMLM癌的种系来源,并相互验证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并通过免疫组化鉴定提示该癌为上皮组织来源,LMLM癌的建立和鉴定为肿瘤转移机制研究和肿瘤转移的诊断、治疗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动物肿瘤转移模型。
    关于615B_6/PBI-beige纯合型裸鼠催产克雷伯氏菌慢性肠炎的研究
    张旋波;白绍槐;潘培根;
    1992, 9(04):  75-75.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SPF条件饲育的繁育群中,我们发现偶尔有少数6158_6/PBI-beige纯合型裸鼠慢性腹泻。经微生物分离、培养,自4只病鼠粪便中分离出4株占优势的催产克雷伯氏菌。根据Robert koch's原则,用此菌株分别人工感染6158_6/PBI-beige纯合型和杂合型裸鼠、BALB/c-nu纯合型和杂合型等不同免疫缺陷背景的裸鼠,结果仅6158_6/PBI-beige纯合型裸鼠发病,获得疾病模型。并再次自模型鼠粪便中分离到与原始致病菌株特性相同的催产克雷伯氏菌。因此确认催产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oxyfoca)为6158_6/PBI-beige纯合型裸鼠慢性肠炎的条件致病菌。
    研究肿瘤侵袭行为的理想模型——裸鼠视网膜
    王惠华;司徒锐;夏丽红;
    1992, 9(04):  75-75.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食管癌细胞在体外用SD大鼠视网膜为其侵袭靶子,经扫描电镜、透视电镜观察,显示了肿瘤细胞借助其丝状伪足粘附于内界膜上,进一步向下侵袭视网膜深层。对照组用巨噬细胞、纤维母细胞和直径9.28μm的胶粒分别种植在视网膜上均不见上述改变。此外,又将6株人肺癌细胞分别注射于裸鼠眼玻璃体房内,在注射后第15天、30天取出眼球,制片经光镜观察,结果发现在体外实验表现出高移动性、高粘连性的肺巨细胞癌在体内对视网膜侵袭力最强,为6株肺癌之冠;相反,体外实验表现低移动性、低粘连性的一株肺癌腺在体内对视网膜的侵袭力亦最低。体内、体外实验结果基本一致。证明视网膜既可以用于体内又可以用于体外实验,它是用来作为研究肿瘤侵袭行为理想的实验模型。
    小型裸鼠屏障设施与管理
    王兆绰;肖旭光;王洁良;
    1992, 9(04):  76-79.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总结了裸鼠饲养繁殖与裸鼠实验研究二部分的屏障设施及其管理经验,包括无菌隔离器、层流架、洁净间、过滤帽鼠盒、高压蒸气消毒器等设备的布局,使用方法与检测要求。实践表明,建立小型屏障系统加之必需的辅助设备,可以完成裸鼠的扩大生产,并进行高水平的实验研究。
    保持裸鼠稳产高产水平的经验
    张家骝;张周;陈陵际;张素胤;
    1992, 9(04):  80-80.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们应用空气层流室成功地繁育裸鼠已有十年历史。本文介绍在裸鼠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科学管理,控制微生物污染,选配营养合哩的全价颗粒饲料以及加强选种、育种,使裸鼠的生产指数保持在较高的稳定水平等多方面的经验体会。1990年开始,采用nu/nu♀×nu/nu♂的繁育形式,再用同步繁育的有毛鼠代乳的方法,使裸鼠的产量有了较大提高。1991年全年共提供裸鼠4300余只,月生产指数平均在4.0,最高达5.3,其中一只BALB/c-nu/nu♀小鼠受孕8胎产仔83只,经代乳全部成活。
    不同方法灭菌饲料喂养小鼠效果的比较
    叶祥林;李吉庆;
    1992, 9(04):  80-80.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60)Co γ射线25kGy辐照、预真空高压蒸汽135℃5min、下排气式高压蒸汽121℃ 25min灭菌的饲料分别喂养KM、ICR小鼠,观察它们的生长发育、繁殖、自然死亡淘汰情况及主要器官体重百分比。结果证明:预真空高压蒸汽灭菌的饲料喂养效果最好,生长曲线、繁殖,率、产仔率、器官体重百分比与对照(未灭菌处理的饲料)组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期间无自然死亡的小鼠。普通下排气式高压蒸汽灭菌饲料喂养效果最差,但小鼠食用这种饲料的同时通过饮水补充复合维生素B可促进小鼠正常发育,提高繁殖率、降低死亡率。~(60)Co γ-射线辐照灭菌饲料喂养小鼠,虽然在3—8周龄期间发育基本正常,但随时间的延长增重缓慢,自然死亡的淘汰率上升;并伴有脾脏增大的倾向,雄性小鼠睾丸萎缩,与对照组、预真空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经组织学检查,该试验组雄性小鼠睾丸有明显的病变,曲细精管体积变小,生精细胞零乱,精子数减少。小鼠在3—8周龄喂γ射线灭菌料,再改用未处理对照饲料喂养,发现雄性小鼠睾丸萎缩是不可恢复的病变;用该试验组的雌、雄成年鼠分别与对照组的雄、雌鼠交叉配种,雌鼠受孕率极低。用辐照饲料喂养小鼠不仅引起雄性小鼠繁殖功能下降,同时也影响雌性小鼠的繁殖功能。辐照饲料中补充维生素E250mg/kg效果不显著。饲料经辐照灭菌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喂养小鼠效果差,可能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裸鼠饲养繁殖与应用研究
    冯楚北;唐利军;卢丛笑;雷德勇;周磊;
    1992, 9(04):  80-80.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0年,改建了一个约70m~2的裸鼠饲养繁殖与应用实验室。研究结果表明,该实验室设计科学、安全可靠、布局合理、切合实际、设施先进,投资少、见效快,其环境条件达到了SPF动物的饲养标准;裸鼠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为25%;每胎平均产裸鼠4.2只,其成活率为73.3%;平均寿命为535.4±56.3天;用BALB/c-nu/+小鼠生产单克隆抗体,其效价高、品质好、产量增加50%以上;建立了人白血病、宫颈癌和膀胱癌三种肿瘤模型,并得到实验应用,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小型SPF实验动物室的建设与实用性
    傅东向;
    1992, 9(04):  81-8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满足科研对高品质实硷动物的要求,改建了原有的普通动物室,总投资约20多万元人民币,建成了约100平方米的SPF级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室。经专家论证和实验测试证明,整个改建工程基本达到设计要求,布局合理,流向科学,维持费用低,为小型SPF实验动物室的改造提供了:投资少、上马快、耗能低、见效好的符合国情的馍式。
    医院条件下SPF级裸鼠繁育与实验应用研究
    田小芸;周坚;恽时峰;
    1992, 9(04):  81-8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一间普通饲养室改建成裸鼠繁育室,面积为11m~2,缓冲间4m~2。缓冲间与繁育室之间是铝合金手拉式门和玻璃隔墙,门窗密封,缓冲间内装有电子灭菌灯。繁育室铺有马赛克地面,墙壁涂有防水、防酸涂料,内装有窗式空调、暖气、定时送排风装置,送排风口装有初效过滤膜。温度为28±2℃,相对湿度为40—60%,人工采光12h/日,通风为1次/h,0.5h/次,将引入的BALB/c裸鼠2对饲养在隔离器中,共繁殖4代,20窝,产仔143只;NC系裸鼠繁殖7窝,产仔46只,每月采集饲料、垫料、饮水、被毛、壁拭子、粪便培养48h,培养结果无SPF级动物须排除的细菌。送动物一对去中科院动物中心检测,细菌、病毒、寄生虫均为阴性,符合SPF标准。将海拉细胞2×10~5、肝癌细胞株(BEL—7402)肝癌细胞5×10~6移植于裸鼠颈部支下和右腋下,生长良好,BGC胃癌细胞亦在裸鼠身上成活生长。
    净化室与层流架相结合饲养繁殖裸鼠经验
    章贤忠;方爱国;
    1992, 9(04):  81-8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创造一个净化环境饲养裸鼠,我们将旧动物房改造成11M~2和9M~2两间净化室,一间为裸鼠繁殖室,一间为裸鼠实验室。净化室空气经过初、中、高效三级过滤,由鼓风机送风,室内保持正压,净化室内放层流架饲养繁殖裸鼠。进入净化室的一切物品经过严格消毒后由传递窗传入,层层拆包进入层流架,工作人员洗澡后更换无菌服进入净化室。经过一年多的使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裸鼠繁殖平均产仔数6.8只,平均成活率80%,一年内进行了四次空气菌落检测,均达到100级净化标准。此外,还在实验室进行了裸鼠肿瘤实验,均取得满意的效果。通过一年的裸鼠繁殖,实验证明在外环境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下,利用旧房屋改造建立裸鼠室是可行的。只要严格管理,合理操作,同样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超净生物层流架内裸鼠长期饲育的研究
    鱼达;陈丽荣;朱楠;
    1992, 9(04):  81-8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自行设计制造的超净生物层流架对NC裸鼠进行了二年多的饲育,共繁殖NC裸鼠197只,成功地建立了人大肠癌裸鼠移植传代模型,已传至19代,传代总成功率97%(105/108)。本所饲育的裸鼠已用于多种用途的研究,表明层流架可适于NC裸鼠的长期饲育,是易于管理、投入较少、适合国内中小型实验室的实验动物设施。
    常用SS-1-B型斜口小鼠笼改进后的内微环境变化观察
    谢学顺;黄强;
    1992, 9(04):  82-82.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按国内外有关法规,饲养环境的氨浓度应不超过20ppm。我们通过对常用的SS-1-B型斜口小鼠笼改进设计:将箱体左右两侧距笼底6cm处,水平钻成两排共12个小孔(r=0.3cm,小孔的数量也可根据笼具的规格不同而定)。孔与孔之间左右上下间隔均为1cm。改进后的鼠笼内微环境氨浓度比原先明显降低。4只刚断乳的雄性NC裸鼠饲养72h,氨浓度从原来的20.14±3.52ppm降至12.15±2.10ppm(t=3.18,n=6,P<0.01)。又发现:改进后的鼠笼内温湿度与饲养室内温湿度更趋于一致,这样,实验动物所需环境温湿度也就更接近最适值或目标值。另外,改进后的笼具便于消毒。因培育裸鼠的笼具常常数只套叠一起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改进后的笼具能他处于死角的垫料消毒更彻底。
    SPF裸鼠在简易裸鼠饲育室培育的探讨
    陈福;赵玉华;张长弓;陈美玉;杨善民;
    1992, 9(04):  82-82.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旧动物室改造成具有恒温、恒湿、洁净的饲育室,配合无菌操作技术,应用层流架饲养从上海肿瘤所引进的SPF裸鼠,经过四年对动物育种,饲养和无菌操作技术进行探讨。我们成功地培育了300只SPF裸鼠用于人胃高分化腺癌7911侈植瘤、人胃低分化腺癌MGC80-3裸鼠肝转移、人肝癌组织裸鼠移植瘤、人肝癌细胞株BEL-7102移植瘤、3.4苯丙吡诱发裸鼠皮肤癌等模型。在动物育种方面我们采用BALB/c非裸近交产生基因稳定核心群,BALB/c裸鼠与BALB/c核心群回交以保持BALB/c裸鼠基因的稳定性和一致,利用回交产生的雌性半裸鼠和维性全裸鼠生产裸鼠,淘汰半裸鼠。以此循环能准确断定仔鼠基因型,使留种,配种及繁殖方便准确。此繁殖方法生产断乳的仔鼠比杂交法断乳仔鼠平均体重增加2g,半裸雌鼠受孕率达82%,28和60日龄课鼠与同龄半裸或非裸鼠体重相差无几,已接近国内同行繁育裸鼠水平。在改造旧动物房繁殖裸鼠同时,我们严格采用无菌衣帽穿戴、消毒和无菌操作技术使层流架和房间每平皿菌落低于国外同类饲育室平均标准。
    SO-Rb_(50)细胞系裸鼠移植瘤实验研究
    冯官光;李永平;易玉珍;郑健梁;郑湖玲;林健贤;
    1992, 9(04):  82-82.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l988年建立的人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系—SO-Rb_(50),作裸鼠移植瘤的实验研究。在手术显微镜下,用微量注射器吸取SO-Rb_(50)的细胞悬浮液0.45—0.5μl,含细胞数1.5—2.5×10~7个,注入裸鼠眼前房内。共注射7只裸鼠的右眼,左眼为对照。实验眼于注射后第3天瞳孔区即出现肉眼可见到的灰白色混蚀,以后逐日增多,或在前房,或进入玻璃体内。约于注射后第7周出现右眼球突出,逐渐加剧。长期观察的实验鼠左眼也逐渐丧失视力,最后小鼠衰竭死亡。病理检查见典型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充满眼球腔,伴有不同程度变性坏死,部分眼内移植瘤瘤细胞呈菊形团样结构。肿瘤侵入眼球各层组织,破坏眼球壁扩展至眼眶内。长期观察的实验鼠肿瘤细胞除侵犯视乳头、视神经外,可沿着视神经侵犯视交叉等。另外,将SO-Rb_(50)的细胞悬浮液0.5ml,含细胞1×10~8 个,注入7只裸鼠右颈背部皮下,只有1只于注射后第4周长出皮下移植瘤,其余6只观察50~90天均未出现肿瘤。可见SO-Rb_(50)细胞接种于眼前房内比接种于皮下更易形成移植瘤。移植瘤的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与人类视网膜母细胞瘤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