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心
投稿及查询
作者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精彩推荐
更多>>
特邀
更多>>
前沿热点
更多>>
科学人物
更多>>
友情链接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37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20-04-28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新疆吐鲁番雌性子午沙鼠发情周期的实验观察
沙塔娜提, 史深, 廖力夫, 孙亚伟, 赵红琼, 徐艺玫
2020, 37(02): 1.
摘要
(
)
PDF
(44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观察子午沙鼠各个发情周期,了解子午沙鼠的发情规律。方法每天间隔4 h连续20 d采集24只雌性子午沙鼠阴道上皮细胞涂片,经苏木精-伊红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阴道脱落上皮细胞角化细胞形态及数量,确定子午沙鼠不同发情周期。结果子午沙鼠的发情周期可分为4个时期:发情前期(22. 0±12. 0) h,发情期(26. 8±8. 1) h,发情后期(18. 20±9. 10) h和发情间期(50. 0±38. 2) h,发情周期为(4. 7±1. 2) d。发情前期有核上皮细胞比例为(80. 20±1. 83)%;发情期角化细胞比例占(88. 00±1. 86)%;发情后期角化细胞比例(24. 80±1. 43)%、淋巴细胞比例(48. 20±2. 05)%和角化细胞比例(24. 80±1. 43)%三种细胞均存在;发情间期淋巴细胞比例为(91. 70±1. 66)%。结论雌性子午沙鼠的发情周期为(4. 7±1. 2) d,发情前期、发情期、发情后期和发情间期分别占发情周期的19. 5%、23. 8%、16. 1%和44. 3%,各期上皮细胞角化细胞形态及数量的比例明显不同。
实验小鼠细小病毒(MMV)抗体的实验室检测能力验证结果评价
王吉,李晓波,王洪,付瑞,李威,王淑菁,冯育芳,王莎莎,岳秉飞
2020, 37(02): 5.
摘要
(
)
PDF
(12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通过实验小鼠细小病毒(Murine minute virus,MMV)抗体检测能力验证实施计划,了解我国实验动物检测机构的检验能力,促进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水平的提高。方法按照CNAS批准的能力验证方案,血清经过标定后,经过稳定性和均匀性等检验合格,作为能力验证样本。对血清样本采用随机编号形式发放给能力验证参加单位,并附作业指导书。本次能力验证为定性检测,检测方法采用ELISA方法。要求参加单位在规定时限提交检验报告和原始记录复印件,满意结果为样品的检测结果与预检结果一致,不满意结果为样品检测结果与预检结果不一致或参加单位未反馈结果。结果样本血清均匀性试验和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样本均符合能力验证样本均匀性和稳定性要求。本次能力验证共有19个省市的33个实验动物检测机构报名参加。33个检测机构均提交了满意结果,满意度为100%。结论实施此次能力验证计划能够反映我国实验动物检测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和水平,我国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机构对实验小鼠细小病毒(MMV)抗体检测的能力较高。
犬膀胱肿瘤病理诊断及分析
关芷玲, 杨利峰, 赵德明, 周香梅
2020, 37(02): 14.
摘要
(
)
PDF
(178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对32例犬膀胱肿瘤进行病理学诊断和分析,探讨犬膀胱肿瘤发生的规律和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犬膀胱手术后32例肿瘤,制成切片,进行H. E染色,根据病理学观察进行诊断,并对其组织来源、年龄、发生部位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统计结果显示,膀胱肿瘤中最常发的为移形细胞癌,占41%。所有病例中上皮来源的占59%,其中最常发的为移形细胞癌占68%,其次为乳头状瘤占16%;间叶组织来源的占41%,最常见的为血管瘤和平滑肌瘤。雄性的发病率为78%,远高于雌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肿瘤的发病率也同时升高,7岁后肿瘤为恶性的几率显著上升。结论总结犬膀胱肿瘤的组织学特征,为今后该部位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脱细胞生物敷料对烫伤创面愈合的影响
谢美娜, 李晶, 杨利霞, 王云泽, 樊立涛, 杨国峰, 徐兰举
2020, 37(02): 19.
摘要
(
)
PDF
(96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研究脱细胞生物敷料对小型猪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巴马实验用小型猪24头,雌雄不限,体质量(15±3) kg通过铜锭制备大小为4 cm×6 cm的深Ⅱ度烫伤模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使用脱细胞生物敷料,空白对照组使用脱脂棉纱布。术后1、2、3、4周统计创面愈合率和愈合时间,并进行临床观察、组织病理学观察及创面羟脯氨酸含量检测,分析创面愈合情况。结果试验过程中动物全部存活,且无创面感染情况发生,试验组术后创面干燥,2周结痂,3周脱痂并长出被毛;空白对照组术后1周创面表面局部有渗出,其余部位干燥,2周结痂,4周脱痂并长出被毛。创面愈合时间试验组为(20. 83±0. 75) d,空白对照组为(27. 33±0. 82) d。2周和3周时两组创面愈合率具有显著性差异。试验组术后3周皮肤各层结构清晰,烫伤面基本愈合,4周时皮肤各层结构完整;空白对照组皮肤各层结构和附件的形成与试验组相比皆滞后6 d左右。术后1周、2周和3周两组创面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和羟脯氨酸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脱细胞生物敷料能够有效促进烫伤创面愈合,可缩短治疗周期。
红、蓝光照对大鼠视力早衰和神经网络的影响
万宇, 李战梅, 黄海, 黄学文, 何艺岚
2020, 37(02): 26.
摘要
(
)
PDF
(17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究红、蓝光照对大鼠视网膜衰老和神经网络的影响。方法将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蓝光照射1 h、蓝光照射8 h、红光照射1 h、红光照射8 h和空白对照组。干预12周后进行强制游泳实验(FSTs)评估精神状态。解剖取新鲜眼球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进行原代培养并进行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活性的鉴定,分析光照时间和复制衰老之间的关联,并采用试剂盒检测脑组织中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酶(NOS)含量,分析光刺激对大鼠的应激反应。结果与红光照射相比较,蓝光光照8 h可显著上调RPE细胞的增殖(P <0. 05)和NOS的含量(P <0. 01),同时蓝光照射8 h更容易使大鼠陷入紧张、绝望的精神状态。结论蓝光较红光刺激对大鼠视网膜衰老和神经网络的影响更大。
大鼠鞘内给药方法比较及改进
崔秀玉, 周岩
2020, 37(02): 31.
摘要
(
)
PDF
(76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通过实验对比研究,介绍一种损伤少、稳定可靠、可持续性给药的鞘内给药方法。方法大鼠72只随机分为6组:4组手术处理组(经枕寰膜置管组、经枕寰膜置管+微型渗透泵组、经腰椎椎间孔置管组、经腰椎椎间孔置管+微型渗透泵组)和2组假手术对照组(经枕寰膜置管假手术组、经腰椎椎间孔置管假手术组)。置管组导管游离端固定于皮肤。观察术后大鼠体质量、致瘫、致死、脱管等一般状态,同时检测手术前后转棒持续时间、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及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行为学变化。结果经枕寰膜置管大鼠近50%致死、致瘫、一般状态不良(体质量严重下降、口鼻炎性分泌物)。经枕寰膜置管+微型渗透泵组大鼠情况类似。经腰椎椎间孔置管组大鼠未见致死、致瘫及体质量下降,但1/3发生脱管。腰椎椎间孔置管+微型渗透泵组大鼠未见致死、致瘫及体质量下降,全部未脱管。经枕寰膜置管可致大鼠转棒运动能力显著低于术前和对照组,其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和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均显著低于术前和对照组。经腰椎椎间孔置管对大鼠转棒运动能力和基础痛阈均无明显影响,与对照组和术前自身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经腰椎椎间孔置管结合微型渗透泵方法是鞘内给药损伤少、稳定可靠的最佳方法。
SD大鼠背景数据采集试验中自发性肿瘤的发生情况及分析
刘超, 郎书惠, 卜文, 丛源, 刘文谦, 沈连忠
2020, 37(02): 37.
摘要
(
)
PDF
(12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SD大鼠是较为重要的实验大鼠品种之一,通过对其自发性肿瘤的类型和发生率的观察及统计,为临床前药物安全性评价工作提供了SD大鼠自发性肿瘤参照数据,对于开展临床前药物安全性评价工作,特别是长期毒性试验、致癌性试验及生殖试验尤为重要。方法本中心背景数据采集实验,将260只SPF级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8组(A、B、C、D、E、F、G组和H组),并对应不同时期进行计划剖检(2、4、8、13、26、52、78周和104周),终止动物饲养时间为104周。结果在试验过程中,A、B、C、D、E组动物未见肿瘤发生,F、G、H组动物紧急剖检及计划剖检动物时发现肿瘤。动物剖检首次发现肿瘤时间为实验第24周,紧急剖检动物(动物约为30周龄)。共94只大鼠出现肿瘤,其中雌性59只、雄性35只。共检出肿瘤185例,良性肿瘤约占81. 1%,恶性肿瘤约占18. 9%,以良性肿瘤居多。最常见良性肿瘤为垂体前叶细胞腺瘤、乳腺纤维腺瘤。恶性肿瘤以乳腺癌、垂体前叶细胞腺癌、白血病、副泪腺癌发生居多,同时发现垂体前叶细胞腺癌、组织细胞肉瘤、白血病、支气管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出现了对周围及全身组织脏器的转移。除明显自发性肿瘤发生外,还可见动物不同组织脏器的不典型增生和肝细胞变异灶。结论根据本中心SD大鼠背景数据采集试验结果,提示SD大鼠在30周龄后自发性肿瘤发生机率提高。肿瘤易发部位为垂体、乳腺、皮肤及皮下组织。常见自发性肿瘤为垂体前叶细胞腺瘤、乳腺纤维腺瘤等。雌性动物较雄性动物肿瘤发生率高。同时与国内外各研究机构的结果比较有一定的差异,可能大鼠自发性肿瘤类型及发生率与大鼠自身差异及饲养环境等有密切的联系。
江西地区鼠源致病性钩端螺旋体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孙毅, 戴宗浩, 彭梦华, 叶俊华, 徐黎, 刘占斌
2020, 37(02): 42.
摘要
(
)
PDF
(63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对江西地区钩端螺旋体菌进行分离纯化与鉴定,为后期建立江西地区钩端螺旋体菌的发病模型提供菌源。方法通过捕捉钩端螺旋体疫源地的储存宿主——褐家鼠,无菌操作摘取肾脏,将肾脏接种到EMJH培养基中培养、纯化菌株。对纯化后的钩端螺旋体用钩体外膜脂蛋白LipL32基因引物进行PCR检测以鉴定菌株,并对分离菌对金黄地鼠的致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分离纯化到一株钩端螺旋体菌,PCR扩增为阳性,经核苷酸序列测定分析证实上述序列与钩端螺旋体菌FDAARGOS 2 03基因序列(Gen Bank登录号:CP020414. 2)同源性为100%。分离菌对金黄地鼠具有一定的致病性。结论我们成功从江西地区储存宿主褐家鼠肾脏中分离到一株具有致病性的钩端螺旋体菌株。本次研究为以后分离纯化钩端螺旋体菌累积了宝贵的经验,通过收集江西省内流行的钩端螺旋体菌型,为钩端螺旋体菌的发病模型提供菌源,并以此为基础,研发出可靠的临床早期诊断产品,以期达到有效控制江西省地区钩端螺旋体病的目的,降低公共卫生隐患。
茵陈蒿汤对肝纤维化大鼠Caspase-12通路以及TIMP-1、Smad2的影响
张贵贤, 李木松, 魏媛媛, 秦维, 陈晖
2020, 37(02): 47.
摘要
(
)
PDF
(56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究茵陈蒿汤对肝纤维化(LF)大鼠Caspase-12通路以及TIMP-1、Smad2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模型组和茵陈蒿汤组。使用腹腔注射CCl 4 建立LF模型,茵陈蒿汤组在建模时使用茵陈蒿汤灌胃,持续8周。比较8周后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分别使用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形态和纤维化情况。分别使用Western blot和RT-qPCR检测蛋白和mRNA的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的肝损伤和纤维化,茵陈蒿汤组大鼠肝损伤情况和纤维化情况显著减轻。血生化结果显示,模型组ALT和AS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菌陈蒿汤干预后ALT和AST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建模后8周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GRP78、eIF2α和Caspase-12显著升高(P <0. 01),茵陈蒿汤组的GRP78、eIF2α和Caspase-12显著低于模型组(P <0. 01)。模型组的Collagen Ⅰ、Collagen Ⅲ、TIMP-1、Smad2 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1),茵陈蒿汤组Collagen Ⅰ、Collagen Ⅲ、TIMP-1、Smad2 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 <0. 01)。结论茵陈蒿汤可显著缓解大鼠肝组织的纤维化,这可能由于茵陈蒿汤具有抑制Caspase-12通路以及Smad2基因的表达发挥抗纤维化和抗凋亡的作用有关。
高脂饮食对法尼醇受体(FXR)敲除小鼠糖脂代谢及肝脏脂肪变性的影响研究
李进鹏, 梅璐, 王效聪, 秦珍珍, 张晗, 郑鹏远
2020, 37(02): 53.
摘要
(
)
PDF
(104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高脂饮食对法尼醇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敲除小鼠糖脂代谢及肝脏脂肪变性的影响。方法正常饮食(normal diet,ND)组:C57BL/6(wild type,WT)小鼠(n=6)和FXR -/- 小鼠(n=6)给予辐照灭菌维持饲料喂养12周。高脂饮食(high fat diet,HFD)组:C57BL/6小鼠(n=6)和FXR -/- 小鼠(n=6)给予45%高脂饲料喂养12周。小鼠处死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指标; RT-PCR检测肝脏炎症因子TNF-α、TLR4和FXR下游基因小分子异源二聚体(small heterodimer partner,SHP)、胆固醇7α-羟化酶(cholesterol 7α-hydroxylase,CYP7A1)的相对表达量; HE染色观察肝脏脂肪变性情况。结果高脂饮食喂养条件下,C57BL/6小鼠和FXR -/- 小鼠体质量变化无差异,但相比C57BL/6小鼠,FXR -/- 小鼠表现出更为严重糖耐量受损(P <0. 01)、脂质代谢紊乱(P <0. 01)、血清胆汁酸增高(P <0. 01)、肝脏炎症(P <0. 01)和肝脏脂肪变性。结论 FXR的缺失引起小鼠糖脂代谢紊乱、胆汁酸代谢异常、肝脏脂肪变性,但这种改变需要高脂饮食的诱导。
研究简报
2007—2019年《实验动物科学》刊发论文的分析
贺争鸣, 李根平, 赵德明, 陈振文, 陈华, 黄韧, 孙岩松, 代解杰, 卢胜明, 郑志红, 王靖宇, 陈洪岩, 恽时峰, 卢选成, 任文陟, 耿志宏, 崔淑
2020, 37(02): 61.
摘要
(
)
PDF
(49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统计《实验动物科学》2007—2019年刊载的78期1477篇论文有关数据的基础上,对刊发论文基本情况(包括载文量,基金项目论文,论文的作者、单位分布、地区分布、合作度和合著率等)和论文内容(研究方向和研究热点)进行定量分析,以期探索本刊在实验动物学科发展中的作用,了解和把握学科发展趋势,为科技工作者搭建更好的学术交流与对话平台提供参考。
小鼠灌肠方法的总结与优化
李球, 丁健
2020, 37(02): 70.
摘要
(
)
PDF
(48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事研究肠道疾病及其他基础医学的科研工作者,需通过灌肠法来验证某种药物对肠道疾病的疗效或构建小鼠肠道疾病模型,但传统的灌肠方法操作过程易导致造模失败或小鼠死亡,并且目前市场上并无小鼠专用的灌肠设备,因此实验中迫切需要制备适合小鼠灌肠的器材。由于课题需要构建炎症性肠病模型,经实验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本实验已制作出适用于小鼠灌肠的灌肠器和肛塞,该装置具有制作简单、造价经济、效果明显、致死率低等特点,可以在小鼠灌肠的实验研究中推广使用。
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田雄, 郑敬民
2020, 37(02): 73.
摘要
(
)
PDF
(14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和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主要通过控制血糖、血脂及降血压等方法预防DN发生与发展,由于DN病因复杂,目前的治疗方法远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因此,亟需新的干预手段或治疗方法来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动物模型在剖析疾病的发病机理和检验新疗法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理想的动物模型能够探究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并能确定药物靶点和检测新的治疗策略。然而,目前DN研究领域尚缺乏能够真实模拟人类DN主要特征的动物模型。本文讨论了当前DN动物模型的进展、局限性以及改进方式,以期未来能复制出与人类DN主要临床和分子表型相似的理想动物模型。
研究报告
无菌动物在宿主肠道菌群研究中的应用
马思彦, 王俊平, 董丽娜, 赵仲华
2020, 37(02): 78.
摘要
(
)
PDF
(14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肠道菌群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微生态系统,也是维持机体动态平衡的关键因素,目前已逐渐成为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的新靶点。无菌动物作为一种理想的动物模型,通过接种特定的单一或多种微生物,对研究宿主与微生物之间以及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几种常用的无菌动物作为实验模型所具有的各自的特点及相应的研究应用,分析无菌动物作为模式动物在肠道菌群研究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