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3年 第4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3-04-28
    上一期   
    论著
    四种环磷酰胺诱导免疫抑制小鼠模型的对比研究
    杨杨, 李根, 马婧威, 臧彩霞, 鲍秀琦, 张丹
    2023, 40(2):  1-9.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3. 02. 001
    摘要 ( )   PDF (13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并对比环磷酰胺 4 种不同造模方式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 4 种不同方式诱导环磷酰胺小鼠免疫低下模型,A 组:第 1、3、5 天模型组小鼠腹腔内注射环磷酰胺 80 mg / kg;B 组:连续 5 d 模型组小鼠腹腔内注射环磷酰胺 60 mg / kg;C 组:第 1、3、5、7、9、11、13 天模型组小鼠腹腔内注射环磷酰胺 60 mg / kg;D 组:第 1、4、7、10、13 天模型组小鼠腹腔内注射环磷酰胺 60 mg / kg,观察并比较不同造模方式对小鼠一般免疫学指标( 体质量、胸腺指数、脾指数、全血白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 、细胞免疫(迟发型变态反应) 和体液免疫( 半数溶血值的测定) 等相关指标的影响。 结果 各实验组中模型组的相关检测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实验 A 组模型组较空白对照组第 7 天小鼠体质量、胸腺指数、脾指数及全血白细胞计数分别下降 19. 15%、67. 69%、67. 59%、83. 87%,而第 14 天模型组小鼠体质量下降 17. 91%,而胸腺指数、脾指数及全血白细胞计数分别升高了 7. 14%、173. 89%、67. 76%;实验B 组模型组较空白对照组第 7 天小鼠体质量、胸腺指数、脾指数分别下降了 15. 64%、64. 91%、64. 60%,第 14 天模型组小鼠体质量、胸腺指数分别下降 17. 86%、48. 00%,而脾指数升高了 148. 80%;实验 C 组模型组较空白对照组小鼠体质量、胸腺指数、脾指数、全血白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下降 11. 74%、 82. 61%、 37. 42%、 88. 40%、91. 44%;实验 D 组模型组较空白对照组小鼠体质量、胸腺指数、脾指数、全血白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下降10. 83%、68. 31%、14. 34%、66. 15%、73. 42%,DTH 实验中,免疫低下小鼠左右耳重量差异减小 66. 88%,体液免疫中,免疫低下小鼠血清 HC50 下降 74. 52%。 对比 A、B 两组,结果显示实验第 14 天相关指标与第 7 天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且 A 组小鼠短期内免疫低下状态较为严重,B 组小鼠免疫低下状态维持较持久;延长造模周期时,对比C、D 组结果显示,两种方式均能造成小鼠免疫低下,且 C 组造成的短期内小鼠免疫低下状态较 D 组严重。 结论上述 4 种方法均可成功建立小鼠免疫抑制模型,免疫低下的程度与注射环磷酰胺的次数、剂量、间隔时间及检测终点均有密切关系,可根据具体的药物评价要求,选择合适的评价模型。
    基于 ob / ob 小鼠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构建方法比较
    张入峰, 熊雪阳, 李雪成, 牛云超, 王志文, 喻长远
    2023, 40(2):  10-16.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3. 02. 002
    摘要 ( )   PDF (61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几种非酒精脂肪肝造模方法在 ob / ob 小鼠上的特征,建立基于 ob / ob 小鼠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 方法 首先在 C57 小鼠背景下,敲除瘦素基因的第二和第三个外显子,得到瘦素基因敲除的 ob 小鼠,即 B-ob /ob 小鼠,然后在 B-ob / ob 小鼠的基础上,分别进行HFMCD、WD 诱导、WD 联合四氯化碳诱导,并分析几种诱导方式下小鼠血清中 ALT、AST、三酰甘油和胆固醇的含量;病理 HE 染色进行非酒精性脂肪肝 NAS 积分评定;天狼星红染色进行肝纤维化程度评定,免疫组化染色对肝内炎性反应和纤维化程度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 B-ob / ob 小鼠,在正常饮食条件下,不经任何诱导,肝中有一定的脂肪累积和气球样变。 在 HFMCD 诱导 6 周以后,肝 ALT 显著升高,肝纤维化增加。 WD 诱导 12 周以后,HE 染色分析除了脂肪样变和气球样变以外,肝出现一定程度的小叶内炎性反应。 WD 联合四氯化碳诱导后,HE 染色肝脂肪变,气球样变,小叶内炎性特征均比较明显,同时肝纤维化程度也明显增加,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肝巨噬细胞的标志物 F4 / 80 和肝星状细胞活化的标志物 α-SMA 都有显著的增加。 结论B-ob / ob 经过西方饮食和四氯化碳联合诱导,可以短时间内较为全面模拟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理特征,是一种较好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动物模型。
    北京地区实验动物中猴痘病毒感染情况调查
    李晓波, 王吉, 王淑菁, 王莎莎, 李威, 秦骁, 岳秉飞, 付瑞
    2023, 40(2):  17-21.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3. 02. 003
    摘要 ( )   PDF (15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北京地区实验动物中猴痘病毒( MPXV) 感染情况进行调查。 方法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 ( WHO) MPXV 实验室检测指导意见,采用荧光 PCR 法检测北京地区实验动物中 MPXV,共 642 只动物,包括猴 127 只、小鼠 215 只、大鼠 80 只、豚鼠 40 只、地鼠 10 只、兔 85 只、犬 85 只。 其中猴采集咽拭子,大小鼠、豚鼠和地鼠等采集盲肠,兔和犬采集肛拭子,采集的样本加入适量灭菌 PBS,盲肠样本充分匀浆,拭子样本涡旋振荡 1 min,-70 ℃ 反复冻融 3 次,离心取上清提取核酸,荧光 PCR 检测 MPXV DNA,最后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经荧光 PCR 检测,127 只猴、215 只小鼠、80 只大鼠、40 只豚鼠、10 只地鼠、85 只兔、85 只犬 MPXV DNA 均为阴性。 结论 目前未在北京地区实验动物中发现 MPXV 感染。
    CD3 单克隆抗体诱导人源化细胞因子风暴小鼠模型
    刘潺潺, 姚袁媛, 王钟情, 张立波, 李婷
    2023, 40(2):  22-24.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3. 02. 004
    摘要 ( )   PDF (7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 CD3 单克隆抗体诱导人源化细胞因子风暴小鼠模型。 方法 提取健康成人的外周血单核细胞( PBMCs) ,静脉注射 10 ~ 12 周龄 NSG 小鼠后,随机分为 2 组:( 1) PBMCs 组 ( 2) OKT3 ( CD3 单抗,anti-CD3 mAb, 0. 1 mg / mL) +PBMCs。 实验组 6 d 后注射 CD3 抗体 0. 5 mg / kg,6 h 后 ELISA 检测血清 IL-10、CTLA-4、INF-γ、IL-6、IL-2、IL-7 和 TGF-β 水平。 结果 相比对照组,使用 OKT3 能有效诱导出细胞因子风暴,其中 IL-2(P<0. 001) 、INF-γ(P<0. 001) 、TGF-β(P<0. 001) 、IL-6(P<0. 001) 、IL-7( P<0. 001) 和 CTLA-4( P<0. 001) 。 结论 成功构建细胞因子风暴 NSG 小鼠模型。
    裸鼹鼠乳鼠心脏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张成财, 张倩倩, 李壘辰, 姜晓龙, 孙锐, 崔淑芳
    2023, 40(2):  25-29.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3. 02. 005
    摘要 ( )   PDF (35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裸鼹鼠乳鼠心脏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 方法 选取出生 1 ~ 3 d 的裸鼹鼠乳鼠,在冰上分离出乳鼠心脏,用眼科剪将心脏剪成约 1 mm×1 mm×1 mm 小块,采用胰蛋白酶和 II 型胶原酶先后消化法分离心脏成纤维细胞。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心脏成纤维细胞形态特征变化,CCK-8 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蛋白质印迹和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波形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 酶消化法分离的心脏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 4 h 已经完全贴壁,36 h 即可铺满整个 35 mm 培养皿。 传代培养 2 ~ 3 d 时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活力最强,蛋白质印迹和免疫荧光均证实细胞表达波形蛋白。 结论 胰蛋白酶和 II 型胶原酶先后消化法分离裸鼹鼠乳鼠心脏成纤维细胞,可获得活力好且纯度高的心脏成纤维细胞。
    不同月龄 SPF 级与普通级比格犬血常规指标的比较
    张金玉, 陈健, 胡进平, 权福实, 任文陟
    2023, 40(2):  30-34.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3. 02. 006
    摘要 ( )   PDF (48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不同月龄不同级别比格犬血常规指标的动态变化。 方法 采集 2 月龄、6 月龄和 9 月龄普通级和SPF 级比格犬的血液样本,分析测定各组样本的血液生理指标数据。 结果 6 月龄 SPF 级比格犬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和白细胞计数低于普通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9 月龄 SPF 级比格犬的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以及平均血小板体积低于普通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 随着月龄的增加,同级别比格犬的血常规指标趋于稳定。 结论 不同等级环境对比格犬的血液指标具有一定的影响。
    白光诱导大鼠视网膜病变模型的条件探索
    周成浩, 陈文培, 覃莫涵, 陈迪新, 郭秋平, 林宝琴, 桑传兰
    2023, 40(2):  35-41.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3. 02. 007
    摘要 ( )   PDF (60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稳定的光诱导大鼠视网膜病变模型。 方法 SD 大鼠在夜间和白昼接受相同时程光照损伤、不同性别大鼠同一时间接受相同时程光照损伤、大鼠散瞳后接受光照损伤,通过检测闪光视网膜电图( FERG) 评估视网膜功能。 大鼠分别接受 4、8、12、16、20 和 24 h 光照损伤后,分别于 7、14 和 21 d 后,进行 FERG 检测和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检查。 结果 昼间光照 6 h 对大鼠视网膜功能没有明显损伤,但是夜间光照 6 h 可以使大鼠视网膜功能显著下降。 光照损伤后,雄性和雌性大鼠视网膜功能无明显差异,散瞳组和不散瞳组大鼠视网膜功能无明显差异。光照结束后 14 和 21 d,光照 8 ~ 20 h 的大鼠视网膜功能损伤 30% ~ 50%,视网膜外核层厚度减少约 40%;而光照24 h 的大鼠视网膜功能几乎完全丧失,内核层和外核层细胞明显丢失,外核层厚度减少约 80%。 结论 建立白光诱导大鼠视网膜损伤模型用于评价药物对视网膜功能和组织结构的作用。
    3 种小鼠疼痛模型的对比研究
    郭秋平, 陈迪新, 黄暨生, 贾丹, 倪庆纯
    2023, 40(2):  42-48.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3. 02. 008
    摘要 ( )   PDF (7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 3 种小鼠疼痛动物模型进行研究、对比与分析。 方法 对骨科药物研究中常用小鼠疼痛模型( 冰醋酸致小鼠扭体模型、甲醛所致小鼠疼痛模型以及酸引起的慢性疼痛模型) 的成模效果和药物镇痛有效性的评价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不同小鼠疼痛模型的疼痛状态模拟能力以及药效评价能力,为镇痛药物研发与评价过程中的模型筛选提供参考。 结果 在醋酸疼痛模型中,小鼠出现了明显的疼痛反应,其能显著评价神经妥乐平临床剂量 10 倍稀释剂量下的镇痛作用;甲醛疼痛模型小鼠能明显表现Ⅰ相疼痛反应和Ⅱ相疼痛反应,该模型同样能显著评价神经妥乐平临床剂量 10 倍稀释剂量下的镇痛作用;小鼠慢性酸疼痛模型表现出更强的镇痛效果评价能力,其能显著评价神经妥乐平临床剂量 60 倍稀释剂量下的镇痛作用。 结论 通过对比研究 3 种不同的疼痛机制模型的疼痛表现和镇痛药效评价能力,小鼠醋酸疼痛模型和甲醛疼痛模型在镇痛能力评价上未表现出明显差别,两者的选用可主要依据需评价药物的镇痛机制进行判断;小鼠慢性疼痛模型对镇痛药物的反应更为敏感,可在镇痛药物剂量摸索研究中优先考虑使用。
    风湿性关节炎胶原诱导型与佐剂诱导型大鼠模型的建立与对比分析
    李日许, 叶晓彤, 陈健钊, 杜青云, 郭秋平
    2023, 40(2):  49-60.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3. 02. 009
    摘要 ( )   PDF (166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 动物模型对 RA 发病机制、影响因素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方法 分别构建风湿性关节炎 CIA 与 AA 大鼠模型,并给予临床关节炎治疗药物甲氨蝶呤和来氟米特进行干预,详细对比分析两种常用 RA 动物模型关节炎疾病特征的异同点、成模过程稳定性、可重复性以及对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价能力。结果 CIA 成膜速度比 AA 模型更早,两种模型在一定造膜周期(14、28 d)后,对血液学、血液生化学和病理学指标表标价各有偏重。 同时,在给予甲氨蝶呤或来氟米特后,大鼠 RA 症状在 CIA 和 AA 模型上均有一定程度的疗效。结论 CIA 和 AA 模型具有良好的关节炎成模性,成模后的病理指标稳定。 同时,对临床常用治疗药物的药效也具有良好的评价能力。 但两种模型的成模速度,病理特征等有一定程度差异,可根据具体研究需要进行挑选。
    中性粒细胞在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 sgh10 吸入感染致小鼠急性肺炎中的作用
    秦佟童, 赵玥, 孙天奇, 张丽丽, 周冬生, 杨文慧, 吕蒙, 邱业峰
    2023, 40(2):  61-67.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3. 02. 010
    摘要 ( )   PDF (105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中性粒细胞在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 sgh10 吸入感染后宿主防御中的关键作用。 方法 使用单克隆抗体 anti-Ly6g 消除小鼠体内肺组织中性粒细胞,建立中性粒细胞体内消除模型,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和免疫荧光对消除效果进行评价。 将动物分为两组,一组注射单克隆抗体,一组注射同型对照抗体,分别在感染前、感染后24 和 48 h,检测小鼠生存率、肺细菌载量、肺组织病理、细胞因子以及中性粒细胞消除对其他免疫细胞的影响。结果 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检测证实中性粒细胞在体内被消除。 与对照组相比,中性粒细胞消除组小鼠死亡率增加、肺部细菌载量增加、肺部病理损伤加重、促炎细胞因子水平上升。 此外,尽管中性粒细胞消除的小鼠对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呼吸道感染更敏感,并导致更高的死亡率,但中性粒细胞的改变并未对其他几种固有免疫细胞的水平造成显著影响。 结论 中性粒细胞在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 sgh10 吸入感染后宿主应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技术
    射干止咳胶囊对脂多糖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的实验研究
    包玉龙, 朱竟赫, 范英兰, 武晓琳, 刘禾, 李国信
    2023, 40(2):  68-72.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3. 02. 011
    摘要 ( )   PDF (36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射干止咳胶囊对脂多糖( LPS)致急性肺损伤( ALI) 大鼠的影响。 方法 选择 70 只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 7 组,即空白组、模型组、射干止咳胶囊低、中、高剂量组(30. 00 mg、60. 00 mg、120. 00 mg 提取物 / kg) 、中阳及西阳组,每组 10 只,连续给药 7 d,实验第 5 天灌胃给药后 1 h,除空白组外,将其他各组大鼠气管内滴注 LPS( 5 mg / kg)制作 ALI 大鼠模型,空白对照组滴注相同剂量 0. 9%氯化钠溶液。 造模 48 h 后大鼠腹主动脉采血测定血清中 IL-1β、TNF-α 含量。 取全肺,称重计算肺指数,取大鼠左肺组织测肺湿 / 干质量比,取右肺中叶组织进行病理观察。 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射干止咳胶囊低、中、高剂量组( 30. 00 mg、60. 00 mg、120. 00 mg 提取物 / kg) IL-1β、TNF-α 含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1)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射干止咳胶囊高剂量组大鼠肺指数、大鼠肺湿 / 干质量比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P< 0. 05)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肺泡间隔增宽、肺泡腔内渗出、肺泡损伤破坏程度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P<0. 05) 。 结论 射干止咳胶囊对脂多糖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轻肺水肿及抑制炎性因子合成释放有关。
    自制大鼠仰卧位针灸固定装置的设计与使用
    吕嘉琪, 唐坤鹏, 闫丽萍, 马梦娜, 任华山, 文坛
    2023, 40(2):  73-76.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3. 02. 012
    摘要 ( )   PDF (17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为方便大鼠针灸类实验操作,在遵循 3R 原则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种适用于大鼠腹部及下肢腧穴针灸操作的仰卧位固定装置。 方法 本装置选取可乐瓶,按照设计方案进行裁切改制而成,利用大鼠擅于钻洞习性,使大鼠于固定瓶内以仰卧位姿势合理固定,平稳置于两固定底板之间,使腹部及下肢腧穴充分暴露,对大鼠进行电针治疗。 从操作所需人数、操作时间、大鼠接受固定及治疗中的不同状况等方面,进行装置固定法与传统束缚固定法之间的比较。 结果 与束缚固定法相比,该装置法固定大鼠仅需 1 人即可完成,单只大鼠固定时长显著缩短(P<0. 01) ,大鼠在接受固定及治疗中的各类状况均得到明显改善。 结论 本装置制作材料易获取、改装易完成。与其他固定法相比,本法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可靠、节省人力、时间等优势,是一种适用于大鼠腹部及下肢腧穴针灸操作的固定方式,为针灸类实验大鼠的固定提供一种新的安全可靠的固定方法。
    针刺对青年期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代谢和骨质量的影响
    阎国强, 刘莉莉, 王超, 赵丹慧
    2023, 40(2):  77-81.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3. 02. 013
    摘要 ( )   PDF (19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针刺对青年期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骨代谢和骨质量的影响,探讨其治疗青年期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 方法 将 40 只 SD 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针刺组,每组各 10 只。 模型组和针刺组通过去卵巢制备青年期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模型组不进行干预治疗,针刺组于术后第 2 周给予电针刺激“肾俞” “足三里”和“悬钟” ,每日 1 次,连续治疗 8 周。 通过酶联免疫法( ELISA) 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ALP) 和骨钙素(OC)含量;通过 Micro-CT 检测股骨骨密度(BMD)和骨形态学参数。 结果 干预 8 周后,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针刺组 ALP 和 OC 升高,BMD、骨体积分数( BV / TV) 和骨小梁厚度( Tb. Th) 减小,骨小梁间隙( Tb.Sp)增大(P<0. 05) ,表明骨质疏松造模成功。 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 ALP 和 OC 降低,BMD、BV / TV 和 Tb. Th 增大,Tb. Sp 减小(P<0. 05) ,表明针刺能够提高骨密度,改善骨微结构。 结论 针刺具有预防青年期骨质疏松症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针刺促进骨的形成和修复,提高骨密度,增强骨小梁的结构强度相关。
    综述
    关于医学实验动物模型构建中的疼痛管理及动物福利的思考
    欧琅琳, 王朝思, 梅健, 朱祥瑞, 马翠
    2023, 40(2):  82-88.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3. 02. 014
    摘要 ( )   PDF (7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构建动物模型为基础的动物实验是在基础医学研究、药物研发、医疗器械的评价中必须采取的手段,对医学甚至现代科技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动物实验的不断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更加关注实验动物的福利。 本文旨在加强基础医学研究生以及其他动物实验从业人员在确保实验结果的同时对疼痛管理及动物福利的深度把控。 通过对新冠病毒研究和肿瘤研究中所涉及的疾病动物模型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重点突出疼痛管理问题在动物福利中的重要地位,总结了现阶段我国常见的医学实验动物模型构建中动物福利及疼痛管理的相关内容并提出建议。
    兔创伤性出血模型的建立方法
    曹玲丽, 徐为公
    2023, 40(2):  89-93.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3. 02. 015
    摘要 ( )   PDF (12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概述兔创伤性出血模型建立方法。 方法 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兔创伤性出血模型建立过程中麻醉药物及剂量的选择、建模方法以及建模后止血效果评价指标等内容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 常见的兔创伤性出血模型有耳缘动静脉创伤性出血模型、体表皮肤创伤性出血模型、股动脉创伤性出血模型和以肝、脾、肾为代表的内脏创伤性出血模型。 麻醉药物和剂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建模类型、手术时长和药物特性等来确定,建模方法和评价指标在常规操作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止血药物的使用场景来调整。 结论 标准的兔创伤性出血模型建立方法对于止血药物或止血材料的止血性能的科学评价起着关键作用,本文为兔创伤性出血模型的建立方法及评价指标的确定提供参考。
    浅析类器官技术的发展现状
    马连素, 李军男
    2023, 40(2):  94-100.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3. 02. 016
    摘要 ( )   PDF (8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类器官技术发展已有百年历史,但随着类器官芯片概念的提出,在芯片上构建人体器官微生理系统成为可能,使得类器官技术有望成为最具潜力的实验动物替代技术,也将成为全球医药健康领域争相布局的技术热点。本文介绍了类器官、类器官芯片的分类、制造与应用,以及类器官技术替代实验动物在医药研发中的应用进展。 通过分析国内外类器官技术政策、创新研发成果和产业现状等,透视类器官技术瓶颈问题,展望未来产业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