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小鼠、大鼠、地鼠和沙鼠间实验传播隐匿管状线虫Syphacia ob Velata

实验动物科学

• 论文 • 上一篇    下一篇

在小鼠、大鼠、地鼠和沙鼠间实验传播隐匿管状线虫Syphacia ob Velata

H Scott;Kellogg;苏卫;   

  • 收稿日期:1985-09-25 修回日期:1985-09-25 出版日期:1985-09-25 发布日期:1985-09-25

  • Received:1985-09-25 Revised:1985-09-25 Online:1985-09-25 Published:1985-09-25

摘要: 将感染了隐匿管状线虫(Cyphcia obvelata)的小鼠分别与未感染的SD大鼠(Spragne-Dawley rats)、长爪沙鼠和金黄地鼠共同饲养在一个笼子里,这些动物被感染上了隐匿管状线虫。再将这些动物分别移到未感染小鼠的笼中,隐匿管状线虫又从大鼠、沙鼠传给小鼠。这个实验进一步证明了大鼠、地鼠和沙鼠对隐匿管状线虫的易感性。隐匿管状线虫是小鼠中'.s'见的烧虫,偶尔也寄生于大鼠、地鼠和沙鼠。感染隐匿管状线虫一般不致病,但严重的感染使动物不适合于精密的研究,因为营养和血液指标可能不正常。隐匿管状线虫的生活史是直接的。雌虫被宿主摄入后第五天即成熟受精,受孕的雌虫在第十二天从盲肠移行到肛门。虫卵产在肛门周围的皮肤和毛上。潜在期一般为n一15天。传播途径包括:通过笼中动物间的相互舔赶食入了肛门附近的虫卵;食入被含有胚胎的虫卵污染的食物和水,以及回归感染。小鼠的鼠龄和感染率呈负相关,感染率最高是在出生后的4一5周。诊断隐匿管状线虫有几种方法:死后检查结肠和盲肠的内容物;粪便漂浮法,粪便涂片以及肛门周围胶纸粘卵法。后一种方法是诊断活动物隐匿管状线虫最广泛使用的方法。在诊断检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种烧虫没有寄生在其固有的宿主体内,而是多次发现在其他实验动物中。例如隐匿管状线虫在沙鼠体内,这就引起了我们对几种实验啮齿动物烧虫的潜在宿主范围的注意。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报告愉匿管状线虫从小鼠(Musmuseulus)传播到金黄地鼠(Mesoeriee-tus auratus)、长爪沙鼠(Meuomesan君u ieulatus)、大鼠(Rattus,:oaegius),然后再回归到小鼠的传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