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科学 ›› 2023, Vol. 40 ›› Issue (1): 55-60.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3. 01. 010
摘要: 目的 比较功能性肠病大鼠模型两种造模方法。 方法 SPF 级雄性 SD 大鼠 30 只,随机分为 3 组:正常组、模型Ⅰ组、模型Ⅱ组。 模型Ⅰ组为束缚结合直肠高敏刺激法,模型Ⅱ组为束缚结合冷水( 冰水混合物,0 ℃ ) 刺激法制作功能性肠病大鼠模型。 并以血液指标、回肠和结肠的病理学变化及肠推动比来评定造模效果。 结果 1) 血常规:模型Ⅰ、Ⅱ组白细胞数(WBC) 、红细胞数(RBC) 、淋巴细胞数( Lymph) 、血小板数( PLT) 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 05) ;(2)血液生化:谷丙转氨酶(ALT) 、谷草转氨酶( AST) 、肌酐( CREA) 、肌酸激酶( CK) 、镁( Mg) 、磷( P) 、乳酸脱氢酶( LDH)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5) 。 ( 3) 小肠推动比率:模型Ⅰ组和模型Ⅱ组小肠推动比率与正常组比较,显著降低(P<0. 05) 。 ( 4) 模型Ⅰ组与模型Ⅱ组大鼠回肠及结肠表现出基本一致的病理变化:回肠部分微绒毛顶部上皮细胞脱落、结构不完整,部分微绒毛固有层上皮细胞轻度水肿、核浓缩,固有层中毛细血管轻度扩张充血;结肠上皮细胞轻微肿胀、固有层毛细血管轻度扩张充血,偶见基层部分平滑肌细胞嗜酸性变,微绒毛固有层上皮细胞下有少量炎性细胞,偶见微绒毛上皮细胞脱落。 结论 两种造模方法均可复制出胃肠功能障碍的基本病理生理特征,即结肠、回肠均表现出一定的病理损伤,但未出现明显的炎性反应,小肠推动率有明显降低。 两种大鼠模型均复制出胃肠功能障碍的基本病理特征,从操作方法上,当批量处理及特殊环境下造模时,推测模型Ⅱ方法操作性更高。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