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6-28
    上一期   
    SNP 分子标记与生化标记法对 BALB / c 小鼠遗传检测的比较分析
    赵蓝, 刘巍, 周佳琪, 魏 杰, 王洪, 张心妍, 李欢, 付瑞, 岳秉飞
    2025, 42(3):  1-8.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5. 03. 001
    摘要 ( )   HTML   PDF (14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分析现行国家标准生化标记法与一代测序检测小鼠 SNP 分子标记法在 BALB / c 小鼠遗传质量评价中的异同,为近交系小鼠的遗传质控提供参考。 方法 利用 14 个小鼠常规生化标记位点和 35 个 SNP 常用遗传分析位点,对同一批 BALB / c 小鼠进行遗传质量检测,从结果评价、变异检出度、染色体覆盖率、动物福利、操作便捷性、方法重复性等方面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 结果 两种方法均可检出 6 只 BALB / c 中 2、5、6 号小鼠出现了变异,但生化标记法仅检出了 4 个位点的纯合变异,SNP 分子标记法检出了 9 个位点的纯合变异和 3 个位点的杂合变异。进一步比较发现,SNP 标记法在染色体覆盖率、动物福利、操作便捷性、方法重复性上均优于生化标记检测法。结论 SNP 标记法在近交系小鼠遗传质控评价中比现行国家标准生化标记检测法更具优势,可作为近交系实验动物的标准化遗传质控技术。
    小鼠细小病毒的灭活验证及核酸检测能力验证结果评价
    王吉, 王莎莎, 秦骁, 李威, 王淑菁, 李晓波, 王洪, 付瑞
    2025, 42(3):  9-17.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5. 03. 002
    摘要 ( )   PDF (62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确定小鼠细小病毒(MVM)有效灭活时间,保证实验室能力验证样本的生物安全性;通过 MVM 核酸检测能力验证实施计划,了解我国实验动物相关检测机构的检验能力,促进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方法 通过采取不同温度和不同时间对已知病毒滴度的 MVM 进行水浴加热灭活。 经过灭活的病毒一部分用于病毒滴度的检测,一部分通过荧光 PCR 方法用于核酸的检测。 取 MVM 核酸阴性的小鼠粪便混悬液作为阴性样品,将灭活的病毒加入到 MVM 核酸阴性的小鼠粪便混悬液中制备能力验证阳性样品。 样品经过均一性、稳定性检验合格后,采用随机编号,发放给参加单位,并对参加单位提交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 结果当灭活温度达 100 ℃ ,灭活时间不超过 1 h,能有效灭活病毒,时核酸检测结果批内变异系数均< 5%,差异不显著。 参加单位结果满意率为 96. 4%(27 / 28) 。 结论 当灭活温度达 100 ℃ ,灭活时间不超过 1 h,MVM 核酸序列保留完整,核酸检测结果不影响实验。 参加实验室有 96. 4%具备了 MVM 核酸检测能力,有 3. 6%的实验室能力有待提高;还有少部分实验室在操作规范和原始记录的书写规范方面有待提升。
    犬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TaqMan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武景琦, 林 蔚, 杨佳美, 郭影成, 李立恒, 赵丽丽
    2025, 42(3):  18-22.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5. 03. 003
    摘要 ( )   PDF (35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克服犬致病性大肠埃希菌(CPEC)传统检测方法不足,建立快速、灵敏、特异的 TaqMan 探针实时荧光定量 PCR( qPCR)方法,用于 CPEC 的精准诊断。 方法 针对 CEPC 保守毒力基因 eaeA,构建 qPCR 检测方法,梯度稀释建立标准曲线,确定线性范围和最低检出限,评估其特异性、重复性。 用 45 份临床样本与常规 PCR 对比验证。结果 构建的 qPCR 方法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R 2 = 0. 99) ,Y = -3. 406x+40.14,最低检出限 10 copies/ μL,对其他常见病原菌无交叉反应。 重复性实验表明,组内与组间变异系数均低于 3%。 临床样本检测中,qPCR 方法检出 15例阳性,两种方法一致性达 93. 3%。 结论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一种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 TaqMan 探针 qPCR 检测方法,可为犬类感染早期诊断及流行病学监测提供有效技术支持。
    基于 RAA-CRISPR/ Cas13a 技术的小鼠肝炎病毒预警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蔡何清, 张旭亮, 陈晓娟, 汪洌, 戴方伟, 李巍
    2025, 42(3):  23-29.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5. 03. 004
    摘要 ( )   PDF (24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基于环境介质的小鼠肝炎病毒( MHV) 快速监测方法,实现实验动物屏障环境的病原早期预警。方法 分析 MHV 的保守序列,对特异重组酶介导等温扩增(RAA)引物及 CRISPR / Cas13a 反应的 crRNA 进行设计和优化,建立用于检测 MHV 的 RAA-CRISPR / Cas13a 检测体系,并验证其特异性、敏感性。 为进一步验证其实用性,将该检测体系应用于动物环境粉尘样本的检测。 结果针对实验动物生存环境的粉尘样本,建立了基于重组酶介导等温扩增(RAA)结合 CRISPR / Cas13a 技术的 MHV 快速检测方法。 特异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仙台病毒( SeV) 、呼肠孤病毒 3 型(Reo-3) 、小鼠肺炎病毒( PVM) 、小鼠脑脊髓炎病毒( MEV) 及小鼠诺如病毒( MNV) 等常见小鼠病毒均无交叉反应;对 MHV 检测具有高度特异性,最低检测限可达 10 copies/ μL,具有优越的检测灵敏度。采用 PCR 法为对照进行临床样本验证,160 份随机粉尘样本进行平行检测,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共检出 26份核酸阳性样本。 结论 基于环境粉尘的 RAA-CRISPR / Cas13a 检测体系为实验动物设施病原监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及高效灵敏的技术支持。
    A 群轮状病毒和塞内卡病毒双重 RT-q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刘星, 罗霆宇, 张玉, 李凯丽, 尹博曌, 李昌文, 夏长友, 高彩霞
    2025, 42(3):  30-37.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5. 03. 005
    摘要 ( )   PDF (66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 A 群轮状病毒( PoRVA) 和塞内卡病毒( SVA) 双重 RT-qPCR 检测方法,并对其进行初步应用。方法 通过比对 A 群轮状病毒和塞内卡病毒毒株序列,选取 PoRVA NSP3 基因、SVA VP1 基因保守区域分别设计引物和探针,建立 PoRVA 和 SVA 双重 RT-qPCR 检测方法。 随后对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进行检测;取浓度为10 6 ~ 10 3 copies/ μL 10 倍系列稀释的重组质粒标准品,每个浓度做 3 个平行,重复检测 3 次,计算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评估方法的重复性和稳定性;用建立的双重 RT-qPCR 检测方法与《 GB / T34756—2017 猪轮状病毒病病毒RTPCR 检测方法》和《 SN / T 5486—2022 塞内卡病毒病检疫技术规范》的检测方法进行比对,并检测 15 份猪粪便样品和 35 份猪肛拭子样品,评估该方法的实际应用性。 结果 建立的双重 RT-qPCR 方法在 10 9 ~ 10 1 copies/ μL 范围 Ct值与质粒浓度呈线性关系,PoRVA 标准曲线 Slope 为- 3. 085,r 2 值为 0. 993,扩增效率为 110. 956%,SVA 标准曲线Slope 为-3. 085,r 2 值为 0. 993,扩增效率为 110. 935%,可检测到的 PoRVA 和 SVA 最低限均为 10 1 copies/ μL;且与其他 7 种实验猪常见病原不发生交叉反应;重复检测 10 6 ~ 10 3 copies/ μL 质粒标准品,组内变异系数小于 0. 15%,组间变异系数小于 1. 50%。 用建立的双重 RT-qPCR 方法与《 GB / T34756—2017 猪轮状病毒病病毒 RT-PCR 检测方法》和《 SN / T 5486—2022 塞内卡病毒病检疫技术规范》 方法检测 15 份猪粪便样品和 35 份猪肛拭子样品,结果显示,RT-qPCR 检测出 PoRVA 阳性 100% ( 50 / 50) ,SVA 阳性 66% ( 33 / 50) ,《 GB / T34756—2017 猪轮状病毒病病毒RT-PCR 检测方法》检测阳性率 100% ( 50 / 50) ,《 SN / T 5486—2022 塞内卡病毒病检疫技术规范》 检测阳性率 24%(12 / 50) ,阳性符合率达到 100%。 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双重 RT-qPCR 检测方法可以有效地检测 PoRVA 和 SVA,可为猪群的疫病检测和日常监测提供技术支撑。
    论著
    甘露醇对大鼠心肺复苏后大脑 S100β 蛋白及TLR4 / NF-κB 通路的影响
    冯凯, 程爱斌, 门秀丽, 王建军, 部璇, 李爽, 白静
    2025, 42(3):  38-45.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5. 03. 006
    摘要 ( )   PDF (37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甘露醇不同使用次数以及不同使用总剂量对大鼠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的作用。 方法 制作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模型(窒息方法) ,将 120 只 Wistar 雄性大鼠随机分为 3 组( n = 40) :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甘露醇干预组。 模型组、甘露醇干预组采用该模型。 在大鼠心肺复苏抢救成功后,甘露醇干预组按照各时间点予以 20% 甘露醇。 假手术组只行经口气管插管术,经股动、静脉穿刺置管术。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各组大鼠术后 6、12、18 和24 h 大脑动脉血流量的变化。 分别在术后 6、12、18 和 24 h 对大鼠组织标本进行采集,应用 ELISA 方法对血清中S100β 蛋白的浓度进行检测,通过 HE 法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学的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 TLR4、NF-κB 蛋白表达水平,Real-time PCR 法检测 TLR4、NF-κB 基因表达水平。 结果模型组大鼠大脑动脉血流较假手术组在自主循环恢复后持续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甘露醇干预组大鼠术后给予甘露醇 5 次(6、12 和 18 h)较模型组大鼠大脑动脉血流升高,而在术后给予甘露醇 7 次后(24 h)血流量降低且与模型组无显著性差异。 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神经元出现水肿,大量神经元细胞核深染固缩,胶质细胞增生,神经元排列紊乱,甘露醇干预组术后 12 h 大鼠皮质和海马组织与模型组相比,大脑海马区神经元排列较整齐,细胞坏死减少,24 h 出现大量神经元细胞核深染固缩现象。 模型组和甘露醇干预组大鼠血清中 S100β 蛋白含量均在 12 h 达到高峰后降低,与假手术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术后 6、12、18 和 24 h 血清中 S100β 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 05) ,与模型组相比较,甘露醇干预组大鼠术后6、12 和 18 h 血清中 S100β 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 05) ,而在 24 h 无显著性差异。 与假手术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术后 6、12、18 和 24 h 海马组织中 TLR4、NF-κB 蛋白及 mRNA 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 05) ,与模型组相比较,甘露醇干预组大鼠术后 6、12 和 18 h 海马组织中 TLR4、NF-κB 蛋白及 mRNA 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 05),24 h 海马组织中 TLR4 蛋白和 mRNA 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 05)。 结论 适量的甘露醇能改善心肺复苏后大脑动脉血流量,降低血清中 S100β 蛋白含量,同时降低脑组织中 TLR4、NF-κB 蛋白及 mRNA 表达水平,从而保护脑组织,减轻继发性脑损伤,过量的甘露醇会引起脑水肿、加重颅内高压,进而引起更加严重的继发性颅脑损伤。
    莫诺苷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费怡欢, 刘婷婷, 徐志栋, 孙芳玲, 田欣, 郑文荣, 祝自新, 王宇峰, 王文
    2025, 42(3):  46-53.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5. 03. 007
    摘要 ( )   PDF (33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莫诺苷对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致心力衰竭模型大鼠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方法 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导致心肌梗死的方法建立大鼠心力衰竭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莫诺苷低剂量组(60 mg / kg) 、莫诺苷中剂量组(120 mg / kg) 、莫诺苷高剂量组( 240 mg / kg) 、卡托普利组( 100 mg / kg) 和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 。 造模 3 h 后,按照对应的药物及给药剂量进行灌胃给药,每天 1 次,连续给药 8 周。 苏木精-伊红染色法( HE)检测大鼠心脏组织病理学变化;WST-1 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浆中 SOD 水平;TBA 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浆中MDA 的水平;Western blot 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 SIRT1、SIRT3 蛋白表达。 结果 给药 8 周后,HE 染色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紊乱,肌纤维出现断裂、坏死,且伴有炎性细胞浸润;与模型组相比,莫诺苷组和卡托普利组大鼠心肌结构得到明显的改善、炎性细胞浸润缓解。 SOD 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血浆 SOD 浓度显著降低(P<0. 001) ;与模型组相比,莫诺苷组 SOD 浓度显著升高( P< 0. 05,P< 0. 01) ,卡托普利组 SOD 浓度显著升高( P< 0. 05) 。 MDA 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 MDA 浓度显著升高( P< 0. 001) ;与模型组相比,莫诺苷组 MDA 浓度显著降低 ( P < 0. 05,P < 0. 01) ,卡托普利组 MDA 浓度显著降 低 ( P < 0. 05) 。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 SIRT1、SIRT3 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 05) ;与模型组相比,莫诺苷高剂量组表达量明显升高(P<0. 05) ,卡托普利组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莫诺苷可能通过提高血浆中 SOD 浓度、降低 MDA 浓度,上调 SIRT1、SIRT3 蛋白表达水平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氧化应激损伤,从而减轻心肌损伤。
    自主研发生物安全型小鼠 IVC 性能指标评价
    王喜伟, 于成文, 陈洪岩, 刘怀然, 金志民, 王伟, 夏长友
    2025, 42(3):  54-58.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5. 03. 008
    摘要 ( )   PDF (8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生物安全型独立通风笼具 ( IVC) 的各项指标的检测方法,对自主研发的生物安全型小鼠 IVC 的性能指标进行评价。 方法 依据 RB / T199—2015 与 DB23 / T 2057. 1—2017 的检测方法,对某国外进口生物安全型IVC( IVC1)和自主研发的生物安全型 IVC( IVC2) 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检测,并判定其安全性。 结果 IVC1 与IVC2 的各项指标均满足相关标准的要求,两者在气流速度、空气洁净度、落下菌、噪声、照度、温度及相对湿度的检测结果较为一致,但是与 IVC1 相比,IVC2 在压差、换气次数、气密性指标存在一定的差距。 结论 检测方法操作性强,可用于生物安全型小鼠 IVC 的现场检验,自主研发的生物安全型小鼠 IVC 性能优良,安全可靠,可用于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高致病性病原感染动物的饲养。
    双香豆素对压力超负荷诱导的病理性心肌肥厚的保护作用
    周思懿, 李 威, 刘嘉仪, 张晓晶, 瞿唯一, 张 鹏
    2025, 42(3):  59-65.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5. 03. 009
    摘要 ( )   PDF (60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双香豆素对于压力超负荷诱导的病理性心肌肥厚的保护作用,为保护病理性心肌肥厚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分别在体外原代心肌细胞和体内小鼠中建立病理性心肌肥厚模型,给予双香豆素并评价其在心肌肥厚中的保护作用。 原代心肌细胞用苯肾上腺素刺激构建心肌细胞肥大模型,分为对照组和给药组,体外刺激 24 h后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评估细胞面积。 小鼠采用主动脉弓缩窄术建立病理性心肌肥厚模型,分为溶剂对照组和给药组,每组 9 只小鼠,给药组以每天 10 mg / kg 使用双香豆素给药,术后 4 周超声检测心脏结构和功能,并通过病理染色评价心肌肥厚和纤维化的程度。 结果 在体外细胞模型中,双香豆素给药后显著减轻苯肾上腺素刺激导致的心肌细胞肥大。 在小鼠心肌肥厚模型中,与溶剂对照组比较,双香豆素显著减轻压力负荷诱导的心脏功能受损、心肌肥厚和心脏纤维化。 结论双香豆素能够保护压力负荷导致的病理性心肌肥厚和心肌纤维化,改善心脏功能。

    大林姬鼠的发情周期规律及其性激素水平动态变化
    王梓安, 罗三品, 金韦翰, 张译匀, 周星璇, 周佳正, 周子娟, 董建一, 陈 军, 王 亮, 王靖宇
    2025, 42(3):  66-73.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5. 03. 010
    摘要 ( )   PDF (149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本实验旨在探究大林姬鼠的发情周期及其发情周期不同阶段性激素水平的变化规律。 方法 选取处于繁殖期的雌性大林姬鼠,采用外阴观察法和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法相结合,确定大林姬鼠的发情周期。 提取发情周期不同阶段的大林姬鼠血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检测雌激素、孕激素及促黄体生成素的浓度。 同时,采用苏木精-伊红( HE)染色法观察大林姬鼠在发情周期不同阶段的子宫及卵巢形态学变化。 最后,提取大林姬鼠子宫和卵巢组织,通过 qPCR 技术分析发情周期不同阶段的性激素相关受体基因的表达差异,以探讨其在发情周期中的调控作用。 结果 大林姬鼠发情周期为 4 ~ 7 d,发情期平均时长 0. 97 d,发情间期平均时长 2. 41 d。 发情期雌激素和促黄体生成素水平显著高于发情后期及发情间期(P<0. 001) ,孕激素在发情间期水平显著高于发情前期和发情期(P<0. 001) 。 发情周期中子宫与卵巢在形态和结构上的显著差异,反映了性激素水平的周期性波动对大林姬鼠生殖器官形态与结构变化的关键调控作用。 结论 本研究明确划分了大林姬鼠发情周期的 4 个阶段。 不同阶段在细胞形态、激素分泌和生殖器官结构上存在规律性差异。
    一种肠上皮特异性 Cre 转基因小鼠 Cre 重组酶的原位表达研究
    唐玉玲, 李斯特, 李子璇, 钱洪安, 王 进, 武文卿, 邱业峰
    2025, 42(3):  74-79.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5. 03. 011
    摘要 ( )   PDF (71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一种新的肠上皮特异性 Cre 转基因小鼠( Vil1-Cre 小鼠)其 Cre 重组酶的原位表达情况。 方法 利用 Cre 诱导表达的 Rosa26-YFP 荧光报告基因表达系统,通过检测报告基因 YFP 的表达探究 Vil1-Cre 小鼠中 Cre 重组酶的原位表达情况。 结果成体期,Vil1-Cre 小鼠的 Cre 重组酶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以及结肠等不同部位的肠上皮中全层表达,同时在肾、胰腺、睾丸、卵巢等组织中存在少量表达。 胚胎发育阶段,胚胎期第 10. 5 天时 Cre 重组酶在中肠已有表达,比内源性 villin 蛋白胚胎期第 9. 5 天开始表达仅迟 1 d;胚胎期第 11. 5 天及第 12. 5 天时 Cre 重组酶在原始横隔、生殖嵴及中肾小管中也有表达。 结论 Vil1-Cre 小鼠中 Cre 重组酶的表达模式具有高度的肠上皮细胞特异性及表达活性,可用于构建肠上皮细胞特异性基因修饰小鼠模型及相关研究。
    酒精性肝损伤肝阴虚证小鼠模型的研究
    冯广旭, 贾 岚, 刘佳琪, 扈觐玺, 冯颖童, 王景霞
    2025, 42(3):  80-87.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5. 03. 012
    摘要 ( )   PDF (64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在 Lieber-DeCarli 液体酒精饲料诱导的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的基础上,灌胃甲状腺素制作酒精性肝损伤肝阴虚证小鼠模型,从甲状腺素浓度及实验周期两方面进行模型的探究。 方法将 ICR 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甲状旁腺激素( PTH)0. 16 g / kg+15 d 组、PTH 0. 32 g / kg +15 d 组、PTH 0. 64 g / kg +15 d 组、PTH 0. 16 g / kg +30 d组、PTH 0. 32 g / kg +30 d 组、PTH 0. 64 g / kg +30 d 组,每组 10 只,用 Lieber-DeCarli 液体酒精饲料加不同浓度甲状腺素灌胃,不同周期制备小鼠酒精性肝损伤肝阴虚证模型。 15 或 30 d 后观察各组小鼠状态,测定体质量、体温、心率,检测血清转氨酶活性、环核腺苷酸水平及肝组织肝脂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细胞因子水平,并取肝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 HE 染色)观察其病理组织学变化。 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PTH 0. 32 g / kg +30 d 组小鼠体质量明显减轻,体温升高,心率加快,且出现毛发无光泽,疲倦易困,烦躁易怒,大便干小便黄等症状( P< 0. 05) 。 血清谷丙转氨酶(ALT) 、谷草转氨酶(AST) 、环磷酸腺苷( cAMP)水平及肝组织丙二醛( MDA) 、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白细胞介素 6( IL-6)水平显著升高(P<0. 01,P< 0. 05) ;血清中环磷酸鸟苷( cGMP ) 水平及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白细胞介素 10( IL-10)水平显著降低(P<0. 01,P<0. 05) ;肝出现脂质沉积及肝细胞坏死情况。 结论 成功构建酒精性肝损伤肝阴虚证小鼠模型。
    新型镍钛合金超弹性二尖瓣成型环的长期动物实验研究
    贾六军, 姜 昕, 陈 卓, 杨 柳, 段雪晶, 贺 婷, 张 琪, 王学民, 范珺莹, 张 雪, 岳广新
    2025, 42(3):  88-93.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5. 03. 013
    摘要 ( )   PDF (54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长期动物在体实验对比评价新型镍钛合金超弹性二尖瓣成型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将普惠二尖瓣成型环(实验品)和爱德华二尖瓣成型环(对照品) 植入健康小尾寒羊体内,在植入后 90 和 180 d 时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病理学和血液学方法检测心脏结构及血液流体力学改变、瓣膜成型环结构完整性、成型环局部炎症反应和内皮化程度以及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改变情况。 结果 超声检测发现两种成型环的植入对二尖瓣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相同,剖检发现两种成型环均与受体二尖瓣环紧密贴合、未发生折断、开裂和变形,组织病理发现两种成型环均形成完整的纤维囊、周围局部炎症反应轻微、内皮化完整,血液检查发现所有个体血常规、肝肾功能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变化。 结论 该新型镍钛合金超弹性二尖瓣成型环植入小尾寒羊体内后可以长期有效工作,在有效性和安全性上与爱德华二尖瓣成型环相当。
    优化气管内滴注脂多糖构建小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模型的方法研究
    杨璐宇, 曹志敏, 王佳丽, 郝东侠, 周 洁, 叶 寰
    2025, 42(3):  94-101.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5. 03. 014
    摘要 ( )   PDF (90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暴露式气管内滴注脂多糖( LPS)构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疾病模型的最优条件,提高造模成功率,优化模型,为 ARDS 的基础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方法共 116 只 C57 / BL6N 小鼠纳入本次实验。 作者通过比较不同给药体位(斜卧位、平卧位)及给药体积(30、60 、90 μL / 20 g) 的药物分布情况及实际造模效果,探索最佳给药条件。 进而通过比较不同麻醉方式对小鼠造模及生理状态的影响选择最佳麻醉方式。 通过 ARDS 造模对上述优化条件进行验证。 结果 斜卧位给药相较于平卧位给药能够使药物更均匀的分布于各个肺叶。 60 μL / 20 g 给药体积能够满足造模需求,在 H&E 染色上能够观察到肺泡壁增厚以及大量中性粒细胞聚集,损伤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 001) ,且在血管通透性及全身炎症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 腹腔注射麻醉加重小鼠炎症状态,影响血氧饱和度(P<0. 01) 。 结论推荐选择体质量约为 20 g 的 6 ~ 8 周龄小鼠作为建立 ARDS 疾病模型对象,术前使用异氟烷吸入麻醉,以斜卧位进行手术,术中推荐给药体积为 60 μL / 20 g。 三溴乙醇腹腔注射麻醉加重小鼠除 LPS 外的炎症负担,降低小鼠血氧饱和度,不推荐使用。
    溴莫尼定-氯丙嗪复方麻醉剂对兔麻醉效果的研究
    李 昕, 于晓猛, 陈 斌, 王晓琳, 王晓辉
    2025, 42(3):  102-108.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5. 03. 015
    摘要 ( )   PDF (14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将溴莫尼定和氯丙嗪按比例配置成复方麻醉剂,研究其静脉注射对兔的麻醉效果,对该复方麻醉剂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方法 溴莫尼定-氯丙嗪(BL)复方麻醉剂配方筛选实验,1 mL / kg 注射给药后观察 3 个剂量组兔的麻醉深度和时间,选取 BL 最佳剂量,进行后续实验。 将 BL 与右美托咪定-氯丙嗪( DL) 复方麻醉剂进行比较,监测麻醉过程中兔的血压、心率和体温变化,结合疼痛刺激前后动物反应情况和心率变化,比较两种麻醉方案的镇痛效果。 通过激光刺激实验,研究溴莫尼定对动物痛阈的提高效果。 结果筛选实验中,高剂量组( 0. 6 mg / mL 溴莫尼定和 0. 5 mg / mL 氯丙嗪)和中剂量组(0. 4 mg / mL 溴莫尼定和 0. 5 mg / mL 氯丙嗪) 均比低剂量组( 0. 2 mg / mL溴莫尼定和 0. 5 mg / mL 氯丙嗪)的麻醉维持时间长,而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的麻醉维持时间无显著性差异。 选择中剂量为 BL 静脉麻醉的最佳剂量,BL 组的麻醉诱导时间为(2. 4±1. 5) min,麻醉维持时间为( 33. 6±5. 8) min,麻醉过程中心率下降,血压较稳定,体温在 75 和 90 min 时轻度下降,均优于 DL 组的相应指标,BL 方案在给药 20 min 内能有效抑制轻中度疼痛。 溴莫尼定的高剂量镇痛组、中剂量镇痛组、低剂量镇痛组与对照组的平均痛阈提高百分率分别为(81. 43±15. 52) %、(47. 81±11. 04) %、(32. 99±6. 14) %、( 5. 24±6. 80) %。 结论 BL 麻醉方案与 DL 麻醉方案的麻醉深度和维持时间接近,但 BL 方案对心血管动力学和体温的影响更小,能更有效抑制轻中度疼痛。 静脉注射溴莫尼定有提高痛阈的作用,且具有正向的量效关系。 溴莫尼定-氯丙嗪复方麻醉剂的镇静镇痛效果良好,能满足轻中度疼痛刺激的手术需要。
    综述
    基于药品检验能力提升的实验动物高质量发展
    贺争鸣, 陈振文, 孙岩松, 陈洪岩, 董青花, 巩 薇, 吕龙宝, 梁春南
    2025, 42(3):  109-113.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5. 03. 016
    摘要 ( )   PDF (8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对《中国药典》 (2020 年版,三部)和国家标准中实验动物质量要求的对比分析,阐述两者存在的差异性和局限性,并以提升药品检验能力为导向,探讨实验动物基因资源多样性、基因修饰动物的应用,以及动物实验伦理和生物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路径,为助力药品检验技术发展、保证药品质量和人民用药安全提供参考。
    盆腔炎性疾病大鼠模型构建及评价研究进展
    陈雨杭, 余 婷, 黄 缨
    2025, 42(3):  114-120.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6179. 2025. 03. 017
    摘要 ( )   PDF (8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择理想的盆腔炎性疾病动物模型是进行盆腔炎性疾病相关研究的重要基础,进行科学系统的模型评价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关键;本文对盆腔炎性疾病( PID)大鼠模型的发病机制、建模原理、建模方法、建模评价以及中医证候评价等进行综合阐述与分析对比,以期为盆腔炎性疾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